為“禁補令”喝彩
當“禁補令”一道驚雷,響徹湖湘大地之時,全省教育界已然沸騰,紛紛開始了大討論。余既為高三學子,感受至深,現述之如下:
“禁補令”初下之時,各界情態,或喜或怒,或驚或悲,不一而足,眾生相頗有可觀之處。高一高二學生聞之,如蒙天恩,無不歡呼雀躍;各補課學校的校長們聞之,則如喪考妣,悲憤不能自已;唯高三的師生聞之,喜憂參半――長假漫漫,安然于家中休養自是快意,然而高考在即,又不能不有所作為。在我看來,“禁補令”當為今年第一快意人心之事,諸君何必憂愁!“禁補”非“禁學”,于高考有所希冀者,在家中自可努力,學問之事,并非困于一室間方有所得。
有道是“治亂世,用重典”。“禁補令”正是針對當今補課學校層出不窮,教育市場兵荒馬亂的現狀而下的一劑“猛藥”。當高考已如達摩克利斯之劍高懸頭頂,各學校無不加班加點,求那獨木橋上的生機。于是學生疲于奔命,整日于墨卷間輾轉,素質教育遂成了一紙空文。當補課已如軍備競賽般愈演愈烈,如此的“教育公平化”已讓學生身心皆疲。“禁補令”因此而生,無疑是對廣大師生的一次“解放”,只有大家都不補課了,于同一起跑線上開始競爭,方才是真正的教育公平。
其實湖南的“禁補令”并非全國之先例,昔日山東就曾初試牛刀,無奈只改其一點,反倒是養肥了一大批培訓學校。而此次湖南則汲取了教訓,對學校、培訓機構一視同仁,狠狠地煞了它們的氣焰。隨“補課”而生的眾培訓學校,如“新東方”“馬思特”,幾年間為地方gdp做出了重大貢獻,可學生們究竟從他們插科打諢的課堂氛圍和填鴨式的教學方法中收獲了什么呢?估計只是大多數家長的血汗錢如流水般匯集到了少數人的腰包中。這樣的機構是中國教育之痛,而“禁補令”恰如一把鋒利的手術刀,為百姓割去這些滋生物,還高中教育一個健康的體魄。
十年之計樹木,百年之計樹人。教育是國家大計,不可不慎。改革之道,牽一發而動全身,固然會有陣痛。昔商鞅變法,雖初有不便,然秦皇行之,秦故雄于六國;而荊公變法,幾次廢主,功敗垂成,宋固有靖康之恥。前史當為鑒。“禁補令”的下達,是為了讓高中教育在一個良性的土壤上生長,培育出棟梁之才。如能一直推行,教育補課之風必有好轉。
如果在起點就已迷失了方向,或許腳下就會踩滿孤獨。我們的父輩也曾年輕過,可他們的世界里并沒有這么繁重的課業,只有藍天碧海,山花爛漫,他們最終不也成了參天大樹?禁補之后,我們,或許也能一樣成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