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微光的守護者
在我看來,人們舍棄心靈中閃過的微光,不僅僅是因為微光本身屬于自己,最關鍵的是人們精神視域狹窄,導致了微光被舍棄,以至于人們不得不在天才的作品中找到似曾相識的微光。
在追求物欲、盲目膜拜科技圖騰的當代社會,微光所代表的超越現實功利的審美感悟、精神體驗以及靈動的奇思妙想等難以創造傳統財富的美好事物,往往被輕視。但是,人們不應該忘記的是:真正賦予生活高尚意義的,只有微光所代表的不屑于被機械理論所決定和歸納的一切。否則,只能是追求到很多卻沒有廣闊的心靈來包容、承載和享受。
不僅是外界的改變讓人們放棄微光,隨著時光增長,人們內心也漸漸將微光遺忘。明代大儒陳白沙寫下這樣的詩句:“記得兒時好,跟隨阿娘去吃茶。門前磨螺殼,巷口弄泥沙。而今人長大,心事亂如麻。”隨著時光消逝的是童年的樹,天空,阿娘溫暖的笑容,是童年的整個世界。那樣的美好,如今人們只能在詩人的詩句中一一拾起。然而,即使是詩人的詩冊就在手邊,又有幾個能靜下心來接受詩人的饋贈?
有人說,詩人是人類光明的守護者。也許正是詩人的敏感,讓他們先于我們感受到衰落,自然地擔負起守護的重擔。因此,詩句中處處閃爍著詩人詩與思的閃光,詩人擁有更廣闊的視域。惠特曼曾在《草葉集》中寫道:“我認為一根小草,螞蟻與沙粒,并不比天體運行一日渺小。”所以,詩人成為微光的守護者當之無愧。
除了詩人之外,只有大自然擁有將沙粒與大海等量齊觀的視域,默默地呵護并贊美每一個生命自然生長的尊嚴與綻放的光芒。我們也發現當科技走投無路時,往往是我們遺忘的自然發出警告,提醒我們找尋微光,再次出發。現在的人們也漸漸從污染的城市中醒過來,感受那些古老的文化遺產的魅力。越劇的繁榮就是很好的例子。人們于絲竹管樂聲中再聞鳥語,再次感受到了青山綠水的自然關愛。
但是,僅有詩人和大自然還不夠,生活在同一世界的人們更要努力成為自己微光的守護者。當科技緘默的時候,人們自己用微光照亮前行的黑暗,沿著先知者的足跡前行,追尋更遠的光明與未來。
也許,無論是外界的喧囂還是自己內心的紛擾都不是人們放棄微光的原因,人們缺少守護微光的勇氣和對責任的擔當才是關鍵。
一直站在守護者身后的人們,如今,我們應該站出來成為微光的守護者,無論是漫長黑夜還是狂風驟雨都要日夜匪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