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文與人生態度
我曾應邀參加過全國中學生文學夏令營。在美麗的北戴河,我在盡情欣賞旖旎的海邊風光的同時,也感受到了當代青少年觀念的開放、思想的敏銳以及眾多文學少年出色的寫作才華。但也有一些值得注意的傾向,如有的同學顯得過于活躍,他們熱衷于簽名合影送資料,自我推銷的熱度很高,使人明顯感到他們對一舉成名的渴望……
最有意思的是來自湖北的一個小伙子,他送給我一本印有他的署名和香港某出版單位的書。我細心地翻閱了全書。應該說,作為一名中學生,如果屬實,能寫出一本書,而且能在香港出版,這肯定是一件不容易的事,而且書中也確實有一些不乏少年英氣的文字。但作者在封二的自我介紹中,說自己是“著名校園作家”“已發表作品數百萬字”,還說自己的“作品引起轟動效應”“產生了廣泛而深刻的影響”“多種作品被某某圖書館收藏”云云。我對那個小伙子直言相告:“你的那些自我介紹文字很不恰當,有明顯的自我吹噓和嘩眾取寵之嫌。而且,這段自我介紹本身就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了你作文不夠嚴謹――兩個錯別字,加上至少三個地方的病句!蔽覀儺斎徊荒軐η嗌倌晏徇^分的要求,但這樣的作文心態如果任其發展,不但不利于青少年作文水平的提高,而且會有害于他們以后的人生成長。
為什么要把這個問題作為專門話題來談呢?因為事實上它并不單單表現在青少年身上,它實際上已成為令當今寫作界困惑的一個社會問題。
難道不是嗎?據《新聞出版報》載:北京大學兩名在校學生寫了一本書――《制造100個百萬富翁――北大方正啟示錄》。這本來是一件好事,但被寫對象并不領情。北大方正認為,兩位作者從未深入過企業,也不了解方正的實際情況,卻說所寫的內容是采訪得來的材料;引用該企業領導人的言論,卻把原意弄反了;以浮夸的方式將企業“歌頌”到與事實有較大出入的地步:如此“吹捧”方正,實在是讓企業陷入了一個極其尷尬的境地。由于寫作態度不嚴肅,因此,全書在文字上就不可避免地出現了論點、論據前后矛盾的錯誤。報紙引用有關人士的評述說:“此書不成系統,全無章法,好幾章與內容主題毫不相干,純粹是勉強拼湊而成!
以上兩件事都說明,無論是在校的中學生,還是在校的大學生,都有可能由于寫作態度不嚴肅而產生嚴重的負面影響,一是直接影響社會,二是影響自己的成長和進步。青少年的可塑性最強。毫無疑問,以上所列的中學生和大學生都具備一定的才華,只要勤奮刻苦,老老實實地沿著讀書寫作的軌道走下去,是完全可以實現其人生價值的。相反,如果成天想著投機取巧,或天天做著一舉成名的美夢,那么,即使得到了一些名利,肯定也是暫時的,將會失掉更多的東西。
將作文與人生態度作為一個專題討論,這不僅僅是個別事例引起的話題,更是因為在作文諸要素中,人生態度對作文的重要性事實上被忽視了。寫作學專家許杰教授認為,一篇文章或作品的形成必須具備三個要素:一是作者內在的主觀人格力量;二是作者所選取的題材內容;三是作者用來表現這題材的技巧和形式。這是任何作者,包括名作家和一切習作者都不能違背的準則。而在這三個要素中,最重要且起決定作用的還是第一個要素?梢哉f,許杰教授的觀點恰恰擊中了寫作問題的要害。近幾年,作文教學中存在著嚴重的誤區。寫作本來是一項最有創造性、最具個性化的思維活動,但具體到作文訓練中,卻用機械劃一的所謂模式去要求學生寫出符合統一要求的標準化作文來。學生每每作文就小心翼翼地去搬用套用那些模式。只要稍有寫作實踐的人都會覺得,這樣做對于寫作者來說肯定是一件不可思議的事情。
如果把人格和道德的要求從寫作活動中剝離出來,那就意味著忽視了寫作活動中最重要也是最根本的前提性因素。人格、道德和作文的關系,前人有過不少的論述,所謂“經國之大業,不朽之盛事”,所謂“文學即人學”等等,都是把寫作提高到“道”與“圣”的哲理高度來看待的,因此,與其說作文是單純結構文字的技巧,不如說更多的是體現人文精神的思想過程。現在,針對青少年作文訓練中少人文精神、重技巧形式的實際問題,我們覺得有必要強調作文與人生態度的關系,有必要幫助同學們從以下幾個方面來認識人生態度對作文的重要意義:
一、高度的社會責任感,是非分明的愛憎觀,對國家對人民充滿著真摯的愛,是優秀作品產生的源泉
“憤怒出詩人”,詩圣杜甫生活在唐朝動蕩不安的年代,他在貧病交加的生活中,目睹了統治者的兇狠貪婪,親身體驗了安史之亂給勞動人民帶來的深重災難。殘酷的現實和自身的苦難使杜甫心胸難平,于是一首首控訴封建統治者、同情勞動人民疾苦的詩篇便如無可阻擋的江水一瀉千里奔流而下:“窮年憂黎元,嘆息腸內熱”,“吏呼一何怒,婦啼一何苦”,“國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安得廣廈千萬間,大庇天下寒士俱歡顏”。杜甫的這些詩句之所以成為千古絕唱,他的詩歌之所以被譽為“詩史”,是因為杜甫心中充滿著對人民疾苦的真切關心,對國家命運的深深憂慮,以及他那愛憎分明的鮮明立場。
魯迅的雜文,大體也是這種情形,其巨大的社會影響力與其說是由于嫻熟的文字技巧,不如說是“出離憤怒”的必然結果。我們今天所處的社會當然與杜甫所處的封建社會和魯迅所處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有本質的區別,但就寫作活動而言,有一點是共通的,即寫作者要有高度的社會責任感,要有關心人民、關心國家前途和命運的寬廣胸懷。許多優秀的甚至偉大的作品都是在某個遼遠而寬廣的思想背景下產生的。比如抗洪救災,這是一個大題材,你當然可以從正面去歌頌全國軍民不屈不撓、嚴防死守、可歌可泣的壯舉,但在這同時,對一些在抗洪的關鍵時刻不負責任、貪生怕死,甚至只圖享受、擅離職守的領導干部,難道可以聽之任之、不加揭露嗎?這就是作文者的一種內在的人格要求。已經逝去的散文大師冰心一方面是無比的純潔赤誠,另一方面又特別痛恨為虎作倀、不知群眾疾苦、騎在人民頭上作威作福的當權者。她曾幽默地說自己“無官可罷,無職可撤”,可以真正做到“五不怕”了。其實,這正表明冰心對國家對人民高度的負責精神和博大無私的愛國情懷,這種偉大的人格力量是冰心始終保持旺盛的創作勢頭,不斷寫出情感充沛、機鋒銳利、足以動人心魄的優秀散文的重要原因! 《、個人的品質和修養直接影響到文章的品位和質量
魯迅和周作人是同胞兄弟,同為學者作家,但個人品質不同,人生修養各異,他們作品的影響和作用也大不一樣。前者有堅定的民族自尊心,充滿著“我以我血薦軒轅”的愛國情懷;后者則喪失民族氣節,茍且偷生于日本帝國主義的庇護下!暗赖挛恼隆痹隰斞钢茏魅诵值芏松砩系玫搅俗詈玫挠∽C。
其實,按常理也不難想象,如果你讓皇權主義者去研究民主和自由,讓大男子主義者主持編寫婦女解放運動史,讓大搞迷信活動的人寫科普文章,如此等等,其結果會是怎么樣呢?記得我在上世紀80年代初編輯教育報刊時,一位老師寫了一篇教學體會文章,題目叫“教作文,教做人”。該文短短一千多字,但體會真切,針對性強。我記得這篇短小精悍的文章是中學語文專家、南京金陵中學特級教師喻旭初寫的。但遺憾的是這么多年后,社會上作文與做人的問題不但沒有解決好,而且在一定程度上反而嚴重了。如前文所列北京兩名在校大學生不負責任地拼湊成書,至少屬投機取巧的行為吧?聯想當今社會上一些所謂的文學青年,或者文章里說的和自己的道德行為大相徑庭,或者在文章中塞滿了庸俗無聊的內容,或者東拼西湊,干脆搞成文字的假冒偽劣,如此等等,都有悖于中國文章的傳統道德,青少年朋友應該以此為戒。要在老師的指導下,自覺地把練作文和學做人結合起來。只要你抱著老實的態度,一步一步循序漸進,那么,你的作文,連同你的人生,一定會不斷地走向進步與成功。
三、堅毅的性格和良好的心理素質與作文的關系
東北有一位中年婦女遭遇了長期的婚姻痛苦,面對生活的殘酷,她練出了一種特殊的心理承受能力和忍讓力。她沒有屈服于命運的壓力,即使在多次的毀名敗譽和誣陷中也沒有倒下。她在艱難困苦中,在一點一滴的積累中尋找機會,把自己痛苦的經歷上升為對生命的感悟,把不公平的遭遇化為前進的動力,以驚人的毅力寫出了一批令社會矚目的文學作品。她把這特殊的經歷叫做“尋一片生命的樂土”,而在這尋找樂土的過程中終于完成了“從農家女到作家”的生命飛躍。寫作文和心理承受能力會有什么關系呢?這似乎扯得遠了些,其實不然。前不久江蘇《少年文藝》雜志的編輯給我看一封中學生來信,要我針對這個同學的“心靈痛苦”寫一篇文章給予開導。從信中的內容看,這名女中學生確實遭受了心靈的打擊,但她過于悲觀,把問題看得過于嚴重了,連一位從未晤面的“筆友”沒有給自己回信也成了她“看透了”這個世界的理由。由于這名女同學心理灰暗,思想消極,因此她寫給編輯部的信從頭到尾沒有一點生氣,行文斷斷續續,沒有一點文氣。我在以回信形式的文章中講述了一個12歲的小姑娘如何對待心靈創傷的真實故事。我在信中寫道:
這個叫曉云的小姑娘遇到了幾乎和你同樣的心靈創傷和不幸生活。她雖然只有12歲,但她喜愛讀書,熱愛生活。她在讀書和學習中學會了思考和判斷;她在生活和社會中懂得了承受和等待;她更以自己的智慧、坦誠和勇敢挑起了消解家庭危機的重任。后來,曉云小姑娘把自己的所做所想所感寫成了文章參加作文競賽,獲得了一等獎。曉云把苦痛化作了人生的精神財富。生活和作文、奮斗和思考在她身上得到了充分的體現。我建議你向曉云小姑娘學習,你是重點中學的高中生,應該做得比曉云更好。一方面你應該盡快振作起來,把自己的精力投入到學習中去;另一方面,作為一個家庭成員,你應該勇敢地面對現實,用自己的積極參與化解家庭矛盾。如果你這樣做了,過些時間,建議你寫一篇作文,我給你的參考題目就叫做“生活選擇堅強,勇敢戰勝脆弱”。
青少年朋友,小小作文不但包容著大千世界,而且其行為本身就是一種人生的奮斗和思考的重要組成部分。堅毅的性格和不屈不撓的精神不但是生活所需要的,而且往往又是產生優秀作品的直接材料和動力來源。
四、作文時的狀態與作文的關系
憤怒之中產生詩人,這是一種憂慮和激憤的狀態;美好之中產生散文,這是一種和諧與愉悅的狀態。青少年作文,立意和題材大多以正面歌頌為主,整體基調是對美好的憧憬和未來的向往,呈現出新時期青少年特有的朝氣和嶄新的思維。當然,我們這兒講的是一種基調,一種總的趨向,而不是針對某一篇具體的文章。事實上有相當一部分青少年的作文基調不太健康,不是“少年不識愁滋味”,而是“愁滋味”太濃厚,常規的作文題材在他們的手中很容易變成灰暗的世界。他們面對生活的困難多有哀嘆而少有不屈,面對社會的問題多有感慨而少有分析,面對心靈的創傷多有痛苦而少有抗爭。如果總是帶著這樣的狀態去作文,怎么能寫出好作文來呢?
我建議同學們作文時要保持兩種狀態:
第一,自信的狀態。對自己所要寫的題材非常自信,自信自己有內容可寫,自信自己寫出來能打動別人,自信自己能把它表達得最好。這樣每每作文,就可把自己置于一個非常激動、非常亢奮、非常急于又非常善于表達的狀態,那么你便能很快進入角色,在一種極佳的精神狀態下把自己的水平充分發揮出來。
第二,審美的狀態。當你準備作文時,一定要讓自己的身心充分放松下來,盡情地想象著大自然千姿百態的美好畫面,還有生活中的種種關愛和甘甜。你微閉著雙眼嗅一嗅春天的氣息吧。和風拂柳,燕子穿梭,廣袤的田野一片蔥綠。菜花兒黃了,惹得蜂蝶翩翩起舞;小河水漲了,引得魚兒潛躍翻騰……你睜開雙眼看一看秋天的圖景吧。碩果掛枝,稻穗金黃,陽光照在莊稼人的臉上,那微笑里蕩漾著收獲的喜悅。即使是秋雨綿綿中的苦澀思念,也總有一絲甜蜜……
青少年朋友,你的腦海中是否也會經常充滿這些美好的聯想呢?相信你會的。愿你一切都朝好處想,往好處努力,不要動不動就愁呀急呀不能理解呀。對于生活,對于人生,對于作文,讓我們把感悟化作共勉:
勞動的汗水孕育的是豐收的果實。智慧和勤奮才能催開絢麗之花。只要每天都在努力,又何必去計較平凡還是偉大,奮斗著就是美麗和甘甜。假如我是大樹,就竭盡全力去做一根棟梁。假如我是小草,就默默地為祖國大地添綠。我們的命運和人民緊緊相連,只要你不拒絕彼岸,心帆一定會駛向浩瀚的大!
我相信這些共勉之語一定能夠激起同學們對美好事物的想象。當你提起筆來的時候,當你被一種美好的心情浸潤,被一種充分的自信指引,你的作文情緒一定會積極而高漲,優美的文字一定會如行云流水般地從筆端輕松涌出。也許,有的同學在平時的作文中已經有過這樣的體驗。但愿每個同學都能有這樣的體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