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之遠,人之高
世上本無所謂“極”與“最”,也無所謂“有”與“無”,因為萬物之所在,存于比較,存于內心。你永遠不會知道大海有多寬廣,直到你親身感受到海風在耳邊呼嘯,海浪在腿上拍打,卻如何也看不見天與海的分界線時的那種浩瀚之感。人,同樣也是這樣,擁有一片心海。我們或許在別人的話語中徘徊惆悵,或許被自己的內心所困,不敢邁出求索的步伐,但只要沉下心來,聽聽自己內心的聲音,你就會清晰地看見人生又一個入口——通向更高處。
靜下心來,擺脫他人的評價,跟隨內心,勇敢邁出自己人生的步伐,我們便足以點亮人生之燈。父母吸毒的陰影籠罩不了她光明的內心,家庭窮苦的現實摧毀不了她懷里萌動的夢想。這個出生于美國貧民窟的小女孩沒有淹沒在人生的苦海里,卻是緊跟心靈求知的渴望一路走來,最終以堅毅的內心與頑強拼搏成為哈佛女研究生。她叫莉茲默里,是用心追求人生高度的前行者。
不要在意別人的評價,因為個體的能力是無窮的,只要我們潛于內心,我們就可以挖掘出最好的自己。
忠于內心的聲音,有著自己的追求,在他人眼中也許荒誕可笑,自己只要奮力前行,即使在最平凡的崗位,也能收獲心靈的成就與內心的滿足。風燭殘年,他伸出瘦弱的雙手托起數名貧困生求學的希望,那幾十年不變的著裝和一日三餐的饅頭更是在敲打著我們所有人的心靈。她叫劉盛蘭,生活在社會的最底層,卻用撿垃圾的手繪出孩子們美好的明天。
也許他人在為自己的生計而奔波,劉盛蘭老人卻看到了社會的關愛之山與人性的大愛之山。立于山頂,劉盛蘭老人全覽世間最美好的風景。
心能想多遠,我們才能走多遠。有時,聆聽內心,步隨心轉,更是一種高尚的愛,一種心靈的崇高,一種無私的使命與擔當。離家多年,黃旭華響應國家的號召,投入核潛艇研究事業中,舍小家,顧大家。動蕩不安的年代,他挺起腰桿,就成了國家的一根支柱,任憑風雨雷電循環,始終背負著強國的重擔。山上草綠了又黃,他卻早已青絲成雪,令人敬仰。
人生如山,山上的風景美丑與否,均在個人。有的人在意自己,當其抵達個人之頂時便笑聲瑯瑯;有的人在意集體,不達仁義之山誓不罷休;還有的人一生仰望國家之山,用大義大愛一次次感動著平凡的人們,傳遞正能量,關鍵在于個人之心。
而心是登上人生之山的動力,我們唯有把握內心,沉心于己,用智慧的頭腦與一顆博愛之心去一次次扣打心靈之門,才能忘卻外界的眼神,自己親自一覽個人的人生之頂,收獲山上幽靜之風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