靜觀自然
我們游離于自然之外,不能很好地感知自然,不是途徑不多、機會缺乏,弊病在于我們不能靜觀。不能安靜地觀照自然,導致自然很“遠”。有的人說:“前人對自然的認識詳盡,上網一查,盡在手中,還用得著“靜觀”嗎?殊不知,對自然的認識詳盡認知,亦是以靜觀為基礎的。沒有靜觀自然的心,何來對自然的正確認識?所以說,靜觀自然是人類與自然無距離相處的永恒之道。
所謂靜觀,即“安靜地觀照”,使心如明鏡,照見自然萬物。
靜觀自然,能感悟自然。人們靜觀自然,獲得靈感,寫出一首首膾炙人口的詩篇。盛唐山水詩人“澄懷觀道”(讓自己的情懷、意念變得非常清澄,沒有一絲一毫的雜念,在這樣的狀態下去體會山水中蘊含的自然之道),在山水中發現自然的意趣,返觀最合乎自然本真的天性,寫下了不朽的詩篇!跋嗫磧刹粎,只有敬亭山”“野曠天低樹,江清月近人”——人和大自然,情和景,契合交融達到化境;“欲窮千里目,更上一層樓”“會當凌絕頂,一覽眾山小”——人和自然,情和理,貫通彼此成為一體。人類靜觀自然,獲得靈感,擁有一項又一項創造發明。伐木的鋸是魯班仿草葉制成,潛水艇是受到魚潛游的啟發而發明,“雷達”源自“蝙蝠”、“直升機”與“蜻蜓”有關……許許多多的創造發明都源于人類對大自然的深入了解。靜觀自然,感悟自然,盛唐山水詩人靈感勃發,山水詩在盛唐走向巔峰;靜觀自然,感悟自然,人類思接千載,發明創造日新月異。
一切自然知識的得來,都離不開人類對自然的靜觀。在信息時代,打開電視,輕點鼠標,“自然”就在眼前:《動物世界》精彩紛呈,《人與自然》詩情畫意,《天氣預報》時處可查……自然知識如此“近”,有的人就認為,靜觀自然是很迂腐很低效的,這種認知的方式已與時代格格不入。其實,這樣的觀點大錯特錯。前人對自然的詳盡的認知是他們靜觀自然的結果,如果后人沒有靜觀自然的類似的體驗,怎么能真正理解這些認知?怎么能辨別這些認知的真假?靜觀自然實為人類認識自然的寶刀利器。作家沈從文在自傳中說:“我的智慧應當從直接生活上吸收消化,卻不須從一本好書一句好話上學來。”同樣,不管我們獲取有關自然的知識多么便捷,我們都應該保有“靜觀自然”的可貴態度。
用上網的時間投身自然,用相信前人認知的心相信自己對自然的靜觀所得,那么,自然就和我們在一起,很近很近地在一起。可悲的是,萬物之靈的人類,來到新時代,卻被電視電腦蒙蔽了雙眼,被紛紜眾說迷惑了聰慧的心,與自然的距離一天比一天遠。人類,一定要警惕!
在走近自然有千萬條路的信息時代,如果不能靜觀自然,失去了靜觀云卷云舒、嗅聞花果清香叢林氣息的樂趣,那么,我們連古人都不如。
靜觀自然是人類與自然無距離相處的永恒之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