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高考作文經典素材:文化
閱讀下面的文字,然后作文。
始則轉俗成真,終乃回真向俗。——章太炎
媚雅和媚俗,都是“不真”……某些戲沒人看,不是因為高雅,而是因為“假大空”。附庸風雅,才最是俗不可耐嘛!——易中天
論至德者不和于俗,成大功者不謀于眾。——《商君書》
上面的名言引發了你怎樣的思考和聯想,請根據你的思考或聯想寫一篇文章,不少于800字。
要求:選準角度,明確立意,自選文體,自擬標題;不要脫離材料內容及含意的范圍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襲。
【提出背景】
1.《泰囧》不過就是一部簡單追求“爆笑”的仿港式“商情”娛樂片,主題平庸不用說,就一個平淡的故事也講得結結巴巴,大眾卻用鈔票熱捧這樣的電影,票房連創新高。
2.自20xx年趙本山帶其徒弟小沈陽上春晚以來,文化人士和普通觀眾越來越不滿意趙本山的春晚小品,批評他的小品格調低俗、取笑弱勢群體的聲音逐年高漲。
3.當前文化的另一個現象,就是一些被主流媒體捧出的“學術明星”,他們學問平平,甚至不學無術,頂著教授學者的頭銜,打著傳承經典、普及高雅文化的幌子,把經典、高雅文化平庸化、庸俗化。
4. “最近兩會正在召開,身為政協委員的郁鈞劍先生和趙本山先生對關于藝術表演舞臺雅俗占比產生了爭論。郁先生認為來自草根文化的表演在晚會中不能超過30%。他的理由是,草根文化過度盛行會傷害國家文化實力。針對郁先生的觀點,小品王老趙則另有觀點。他說自己參加春晚20年,自己給自己定位就是個草根,即便現在成大腕了,但其表演的內容仍然屬草根文化,或叫俗文化。
【解決之道】
一、文化的作用
1.文化其實就是人生的一種態度:一是對自己,有自尊,不茍且,心中有自己的道德定律,所以有品位,所以有文化;二是對他人,能尊重,不霸道,所以有道德,所以有文化;三是對環境,能愛護,不掠奪,所以能長久,所以有文化;四是對歷史,有敬意,不輕薄,所以有智慧,所以有文化。
2. 上百位接受采訪的國內外專家,都十分看重思想文化的影響力,在大國崛起中的作用。
英國首相丘吉爾有這樣一句名言:我寧愿失去一個印度,也不肯失去一個莎士比亞。在成為大國的過程中,戲劇家莎士比亞的作品提升了英國的人文精神,科學家牛頓的力學定律開啟了英國工業革命的大門,經濟學家亞當?斯密的《國富論》為英國提供了一個新的經濟秩序。他們的名字,十分醒目地寫在英國走過的大國之路上。
在法蘭西思想與精神的圣地先賢祠,正門上銘刻著這樣一句話:“獻給偉人,祖國感謝他們。”這里安葬了72位法國歷史人物,其中只有11名政治家,其余大多是思想家、作家、藝術家和科學家。多少年來,法蘭西共和國一直以其卓爾不群的文化影響力,向世界發出自己的聲音,其根源也許就在于此。
3.我們還需要看到,從十多億中國人中,要找百十多個感動人物并不難,但是,社會道德的建設,難以只憑道德感召,還需要法治的力量。否則,《感動中國》的力量,甚至無法扶起一個摔倒的老人。我們不僅需要感動,我們還需要行動。——劉志權
4.(我們就是要讓孩子們)懂得愛和關心,追求自由、平等和公正,學會寬容和與人為善;就是讓他們憧憬美好的未來,而不是沉溺于凝固的現在;就是讓他們具備誠實、守信的美德,而不是人前一套背后一套地做偽君子;就是讓他們熱愛勞動,而不是貪圖安逸;就是讓他們懂得只有尊重別人,才能得到別人的尊重;就是讓他們熱愛勞動,而不是貪圖安逸;就是讓他們懂得知識是用來為人服務和創造美好未來的工具,而不是用來個人升官晉級的墊腳之物;就是讓他們懂得榮譽是社會對一個人品質的鑒定,而不是某種用來撈取利益的“光環”。總之,就是要把孩子錘煉成為合格的公民,獲得公民的權利和尊嚴,承擔起作為一個公民的責任和義務,如此社會才能進步,民族才有前途。——李煒光
二、如何看待文化
1.王蒙談《雅與俗》
只有最俗的人才沒有自信。只有沒有自信的人才怕人家說自己俗。只有自戀不已的人才需要表白自己不俗。
最大的庸俗是裝腔作勢。最大的媚俗是人云亦云。最大的卑俗是顧影自憐。
什么是俗?世俗、通俗、庸俗、卑俗都是俗,卻大不一樣。
迎合旁人是可悲的。適當照顧旁人卻是難免的,有時候是高尚的。堅持原則而不茍同,是可敬的。為了不媚俗而不媚俗,是一無可取的空洞。
考慮雅與俗或是考慮是否媚了俗,都是活得找不到感覺的標志,就像一個人,只有消化不良的時候才會沒完沒了地看自己的舌苔。
媚俗不好,媚外媚洋媚上媚下媚學者媚批評家媚潮流媚青媚中媚老,都同樣不好。為什么不好?因為你正在裝起來,你正在亮相,你成了架子花。生怕媚俗恐怕也是一種媚,就是媚那個批評媚俗的進口流行色。
該什么樣就是什么樣,不掩蓋本色,然后才有了進行價值評價的前提。
2.何為雅?何為俗?縱觀古今,文人雅士,社會賢達,談雅議俗,爭論不休。其實,雅俗之間,互補共存,無太明顯界限。無俗雅何指?無雅何謂俗?相對而言,如此而已。
俗也好,雅也罷,仁者見仁,智者見智。但有一點,無論如何推論,雅俗的界限在于人的思想素質與精神境界。
真正的雅,它的內涵從來是近俗的,是骨子里融于俗卻可以游離于俗的角度去分析感受事物的能力。
黃金是從礦石中冶煉出來的,美玉是從玉石中雕琢出來的,沒有虛幻就無法得到真實。雅并不拒絕俗,沒有俗,雅也就失去了賴以生存的基礎。雅是對俗的升華,雅人并非不做俗事,只是做時有他的獨特方式,別具風格。李白也飲酒大醉,但不同于市井酒鬼的昏昏噩噩;蘇軾結交樊素,但并不象色鬼似的放縱情欲。
中國人所講的雅往往是以不承認人的弱點為前提的,以為雅者就要遠離俗,這樣就往往容易造成在雅與俗之間掙扎的錯位。
超脫的人不在于做的事與俗人不同,而是他們有自己做事的獨特方式。
3. 20xx文化熱點
莫言獲諾獎——傳統文學創作重返公眾視野
10月11日,諾貝爾文學獎評選委員會宣布將新一屆諾貝爾文學獎頒發給中國作家莫言,這一結果不僅令中國文學界多年的 “諾獎情結”得以釋懷,更在全國掀起一股 “莫言熱”,重新點燃了中國讀者對傳統文學的激情。莫言的代表作《檀香刑》、《生死疲勞》、《蛙》等成為讀者搶購的目標,其中,《蛙》一書更是長期占據各類圖書排行榜的首位。
與此同時,與莫言同時期的當代作家,包括蘇童、王安憶、賈平凹、閻連科、張煒等人,也受到更多的關注。對于中國文學乃至文化的發展來說,莫言獲得諾貝爾文學獎創造了一個契機,使更多的人愿意走近文學、認識文學并熱愛文學。
《中國好聲音》——高品質節目成普遍需求
20xx年的夏天因為《中國好聲音》而顯得格外“熱”力四射。這檔以“勵志”、“專業”為標簽的音樂節目,邀請劉歡、那英、庾澄慶、楊坤四大著名歌手擔任導師,網羅一批集夢想與才華于一身的年輕音樂人,為中國電視音樂節目樹立了新的高度。
當下,電視節目質量參差不齊,觀眾對高品質節目懷有強烈渴望。《中國好聲音》堅守音樂精神、追求節目品質的做法是其贏得好評的關鍵因素。并且,節目中展現出來的平民情懷、草根意識和情感力量,也使它具有了不同于一般選秀節目的文化內涵,從而成為20xx年最熱門的全民話題之一。
《甄嬛傳》及“甄嬛體”走紅——“宮斗戲”熱引發深度反思
若要評選20xx年度最紅電視劇,《甄嬛傳》一定位列前茅。這部電視劇于今年年初上星,收視率一路看漲,話題十足。宮中一眾妃嬪的爾虞我詐被勾連至現代職場,觀眾大呼甚有共鳴。而由劇中臺詞衍生出來的“甄?體”也風靡網絡。
一方面,輿論對《甄嬛傳》在制作方面的成功之處表示肯定。但另一方面,輿論也針對它所傳遞的思想價值、精神內核以及對歷史文化造成的影響,提出質疑:如果以爭斗為主題的電視劇成為觀眾精神食糧的主菜,如果戲說成為電視劇詮釋歷史的慣用手法,那么,其可能帶來的負面效應不能不令人感到焦慮。
《江南style》——年度神曲帶來的沖擊
《江南style》成為20xx年度神曲。這首以講述韓國本土文化為主要內容的歌曲,在今年7月問世后便以旋風一般的速度風靡世界各地,MV中的騎馬舞更引發全球模仿潮。
在中國,主唱樸載相被戲稱為“鳥叔”,大街小巷到處都在播放《江南 style》,更衍生出一系列仿作。“style”成為國人表達姿態、造型的新名詞。
不過,一些冷靜的聲音試圖從這一現象中發現更多的啟示:在全球化日益加劇的今天,任何一個國家或地區都要承擔保護本土文化的責任。當越來越多的文藝表演都來模仿 “鳥叔”,越來越多的孩子都會跳 “騎馬舞”時,中國本土文化的傳承、發揚以及輸出,應該得到更多的關注。
“屌絲”文化崛起——凸顯年輕人的文化主張
20xx年2月,鳳凰網推出專題報道《簈絲:一個字頭的誕生》,自此,“簈絲”一詞開始廣泛流行。
“簈絲”源于網友的自嘲,隨著流傳范圍的逐漸擴大,其含義也變得越來越寬泛。如今,“簈絲”已經成為新一代年輕群體的代名詞之一,“簈絲”文化代表了他們在思想主張、精神狀態和文化追求等方面的訴求。
通過新浪微博搜索關鍵詞 “簈絲”,可以獲得超過8000萬條結果,“簈絲”文化的影響力可見一斑。從更大的層面來看,“簈絲”文化的興起,意味著人們獲得了更多的詮釋生活的角度。
微電影井噴——由草根玩意兒走向主流
微電影并非誕生于20xx年,但卻盛行于20xx年。這一年,微電影不再局限于攝影愛好者們的隨性自拍,而開始逐漸名人化、機構化、產業化、主流化。
微電影篇幅小、制作周期短、投資少,可在各種新媒體平臺播放,具有較大的自由度與可操作性,因而,越來越受到公眾的歡迎。微電影出現井噴式發展,原因是微時代的來臨。微,意味著效率,意味著要在較短的時間內迅速地表達,因此,微博、微信、微小說和微電影應運而生,它們共同詮釋了當今時代的文化特征,也代表著未來文化發展的新趨勢。可以斷言,微電影為影像帶來的革命,才剛剛開始。
新“二十四孝”標準公布——孝文化應有新含義
今年8月,全國婦聯老齡工作協調辦、全國老齡辦、全國心系系列活動組委會共同發布新版 “二十四孝”行動標準。繼《老年人權益保障法》在修訂草案中新增了一條 “常回家看看”之后,新“二十四孝”將孝行的定義更加具體化。相比傳統的“二十四孝”,新“二十四孝”的內容更貼近現代生活,如“教父母學會上網”、“為父母購買合適的保險”等。同時,它還從老年人的心理出發,提出兒女應該“支持單身父母再婚”、 “常跟父母做交心的溝通”等。
面對新標準,許多人慨嘆:自己為父母做的實在太少。新“二十四孝”標準,反映出孝文化在時代推進過程中產生了許多新含義,新一代中國人不僅要繼承傳統孝行,更要因應時代需求給予老人更多的關懷和照顧。
“國臉”——可以小清新
今年9月25日,央視《新聞聯播》出現兩位新主播:郎永淳和歐陽夏丹。今年4月,幾位帥氣男生亮相央視新聞節目,其中一位名叫胡悅鑫的實習主播更旋即成為網絡紅人。12月7日凌晨3時,胡悅鑫出鏡主持零點時段新聞,正式由實習轉正。這一年,央視頻吹“清新”之風,主流媒體的文化親和力也隨之倍增。
在新的時代背景下,大眾拒絕刻板、追求生動,排斥單一、向往多樣,央視新聞節目能夠一改以往的固有形象,充分體現出對大眾文化心理的捕捉及把握。
古人屢遭惡搞——杜甫諸葛亮元芳都很忙
20xx年,古人很忙。 3月,杜甫突然在網絡爆紅,“杜甫很忙”這一經典句子由此誕生。 7月,諸葛亮又成主角,被網友改造成“諸葛暗”、“諸葛成像”。 10月,電視劇《神探狄仁杰》中的 “李元芳”掀起“元芳體”熱,為網友提供了惡搞和再創作空間。
為何網友對惡搞古人如此熱衷?有人說,因為“穿越”是潮流;有人說,因為娛樂時代需要娛樂精神;也有人說,因為網友喜歡挑戰經典,眾說紛紜,沒有定論。但令人擔憂的是,拿古人“開涮”折射出當代社會的炒作心理和圍觀心理,當“俯視”和“嘲弄”成為娛樂方式時,不要忘記 “仰望”和“尊重”才是面對文化應有的態度。
《舌尖上的中國》——原創紀錄片獲得新生命
5月,《舌尖上的中國》在央視首播,節目圍繞中國人對美食與生活的追求和向往,通過一個個普通人的故事,將不同地域的美食生態串聯在一起,構成了一幅幅精美的中華美食圖景。盡管只有短短的7集,但是,它所引發的熱潮卻持續至今。吃,不能單憑一條舌頭,也要綜合自然、歷史、人文、勞作、鄉愁、親情、儀式……由此,方能成就一次與美味相關的生命體驗。
這段話夸張嗎?不,因為《舌尖上的中國》正是講述了這樣一個過程。這部紀錄片的成功,就在于美食背后徐徐飄來的情感味道。節目的人文情懷給觀眾奉獻了一次精神盛宴。
襄陽百萬造郭靖黃蓉像——城市文化形象何去何從
7月,襄陽市建造郭靖、黃蓉塑像的消息傳出,一石激起千層浪,支持的聲音和反對的聲音展開激辯,爭論焦點主要在于虛擬人物能否成為城市文化形象代言人。
襄陽是一座歷史悠久的名城,歷史上出現過不少文化名人,比如劉秀、諸葛亮、孟浩然、米芾等。然而,為什么郭靖、黃蓉會被選為“城市形象”的代表人物?其中有盲目追逐經濟利益的浮躁心理。
當下,許多城市為了開發旅游產業,絞盡腦汁挖掘各種古代資源,比如名人故里爭奪戰,再如古代建筑重建潮,等等。因此,暢銷武俠小說中的虛擬人物被樹碑立像,便也不難理解了。
新《現代漢語詞典》面世——新詞網絡潮語等入選受矚目
《現代漢語詞典》第6版于今年年中面世,當中出現了大量極具時代感的新詞匯,包括:閃婚、蟻族等反映當代社會生活的新詞;給力、雷人等網絡熱詞;PM2.5、NBA等常用字母詞匯等。新增內容非常與時俱進,不過,還是惹來了爭議。例如:哪些熱詞應該收錄、收錄的標準是什么、大量字母詞匯入選是否有損民族文化,等等。
不管怎么說,時隔7年再度推出的新版《現代漢語詞典》確實體現出中國社會的變遷,入選的新詞新義新用法,反映了新世紀中國,特別是近幾年來涌現出的新事物、新概念、新變化和新觀念。
千萬重獎原創劇本——國產電視劇質量有待提高
9月,中國電視劇首屆編劇講壇在南京舉行。會上透露,國家廣電總局已批準設立中國電視劇優秀原創年度劇本大獎,獎金總額高達1000萬元,目的是鼓勵原創、抑制雷同。
近年來,國產電視劇生產數量和創作質量不成正比的現象日漸突出,因此,提高電視劇質量已經成為業界和觀眾的共同訴求。重獎原創劇本的決定,無疑將對劇本創作起到積極的推動作用。如果有關的獎勵政策最終能夠落實,相信會給電視劇的健康發展提供有力支撐。
于丹北大被轟——文化名人的身份爭議
11月17日,北京大學百年大講堂昆曲演出結束后,主持人邀請于丹上臺分享感受,卻惹來臺下哄聲四起,于丹只好匆匆下臺。此事被曝光后,迅速成為熱門話題。
一些文化名人的曝光率堪比藝人,凡是跟文化沾點邊兒的大小活動,總能看見他們的身影。他們在不同的領域侃侃而談,卻鮮少貢獻真正具有專業價值的觀點,過分“萬金油”式的發言方式,讓他們的學術形象逐漸失去權威性,甚至成為商業化、娛樂化的標簽。于丹被轟事件集中體現了公眾對文化名人的身份質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