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今年高考作文題目看高考作文改革走向
歷年的高考作文試題,都是人們感興趣的話題,也是家長們夏季納涼飲茶時的談資。人們如此重視高考作文,不僅因為它是目前各科所有試題中占分數最多的一道試題,而且對國人來說,它有著久遠的心理積淀,所謂“文章千古事”,就是最好的映照。封建社會開科取士,更是一篇文章定終身。如今高考作文可謂百花齊放,遠的不說,從1999年的“假如記憶可以移植”,到2001年的“誠信”話題,再到去年的“心靈的選擇”,都曾在社會上引起不小的震動,大家議論風生,傳閱佳作,愛不釋手。
今年的高考作文試題又別出心裁,全國卷的試題是話題作文“感情親疏和對事物的認知”,北京卷是命題作文“轉折”,上海卷是話題作文“雜”。那么,從近20年高考作文式樣的變化,能不能摸清高考作文改革的脈絡?就此,記者采訪了北京八十中學高三語文組的王筠青、孫潔等5位教師。
記者:高考作文是對考生語文能力與思想認識能力的綜合考查。從1977年恢復高考制度以來的20多年里,高考作文在命題形式、文體形式方面經歷了哪些轉折?
王筠青:在中學語文聽、說、讀、寫四種能力中,寫作能力難度最大、檔次最高。高考語文中,就單題而論,寫作也是占分最多、用時最長、主觀性最強、影響面最大的試題。從1977年恢復高考制度以來,高考作文經歷了幾次轉折。
首先是命題形式的轉折。高考作文先后運用了命題作文、半命題作文、給材料作文、給范圍自由命題作文、話題作文等形式。給材料作文在審題上要求較高,要求學生對材料認真推敲,如不能正確把握材料內涵,就可能跑題,甚至滿盤皆輸;從1999年開始,話題作文登上高考舞臺,無疑值得喝彩,這個轉折使大多數考生能夠扣題作文,從而較好地發揮出自己的水平,更體現了高考選拔的公平性原則。今年全國卷、上海卷仍然沿用了這個形式。
其次是文體形式的轉折。1997年、1998年運用了一大一小的考試方式,即小作文要求描寫、敘述,大作文都是議論文,這種方式能全面考查考生運用各種文體表達方式進行作文的能力,但寫作量較大,試卷整體過于厚重,考生在兩個半小時的時間里完成所有試題是不能很從容的。從1999年開始,恢復了考查一篇大作文的形式,且文體不限,這個轉折使考生能根據自己情況,選擇最擅長的文體,體現出考試改革的人文化傾向。
記者:1999年的試題“假如記憶可以移植”,為高考作文改革帶來一股清新的風。那些會讀書、勤思考、悟性強、有創新意識的學生脫穎而出,好作文不脛而走,一時間洛陽紙貴。結合今年的試題,談談高考作文在創新意識和開放程度上經歷了哪些轉折?
孫潔:1999年的“假如記憶可以移植”,是近年來首次出現的話題作文。自采用話題作文以來,除了文體不限以外,內容的開放程度令人贊賞。只要與話題有關即可。考生的思路可以天馬行空,自由馳騁,審題的要求減小了,對考生的思想認識、想象能力、語言能力的考查力度加大,有利于寫作能力強的同學盡情發揮。
今年上海卷的話題“雜”,就有利于考生巧妙地選擇一個自己熟悉的角度寫,寫出自己想說的話。因為“雜”的話題取材面廣,思維角度多。北京卷作文雖是命題作文,但“轉折”中所含的內容是十分豐富的,在急驟變革的時代,個人的學習、生活、思想認識都可能發生很大的變化。應該從看似平凡的小事挖掘出其中包含的深刻內涵,特別是這幾年無論國際、國內都發生了很多重大的事件,其中有些是帶有轉折性的,比如非典這一事件對我國各方面的管理乃至體制的完善具有轉折性的意義。另外,也可以寫歷史上某些事件、某些個人生活的轉折對社會以及個人的影響。
記者:話題作文經過了4年高考的洗禮,逐步走向成熟,但它似乎有一個致命弱點,那就是難以防止宿構和以背默方式進行的抄襲。比如2001年的“誠信”話題,就出現考生抄襲但卻得了高分的現象,當時大家議論紛紛。
凃潔:任何事物有一利必有一弊。所以,作文試題在開放的同時,其限制性也在加大,如2002年全國卷“心靈的選擇”,就要求必須扣住“心靈”,應寫出心靈經受的掙扎與搏斗,這個過程應是具體的,沒有這個過程屬于跑題。
今年全國卷的話題“感情親疏和對事物的認知”,要扣住“感情親疏”四個字,行文中要體現出感情的遠近對認識能力的影響,并且要寫出這兩個方面的關系,限制性很強。北京卷“轉折”回到命題作文中來,考生要審清這個概念中所包含的范圍,比如它與“轉變”的區別,“轉變”是一個結果,由一種情況變到另一種情況,“轉折”主要強調發展的過程,在過程中改變原來的方向、形勢,意義比“轉變”要深、要大;在今年的特殊形勢下,在考生即將邁入一個人生新階段的時候,出這個題目很有意義。
記者:高考年年舉行,作文歲歲不同。對于學生來說,如何應對今后年復一年不斷變幻的作文試題?
周冬屏、晁凌云:我們認為,以不變應萬變的對策有三:
1.學校要創設科學與人文的教育氛圍,注重對學生健康情懷和人文素質的培養,注重培養學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并提倡創新思維和對事物要有獨立的見解。
2.注重積累:這是個老生常談的話題,是語文學習的必經過程。“古之成大事業、大學問者,必經過三種之境界”。其中第二境界是“衣帶漸寬終不悔,為伊消得人憔悴”,這個境界是對理想的執著追求和厚積薄發的過程,讀書若沒有這個過程,是難以有收獲的。
3.關注社會、關注心靈:在素質教育越來越深入人心的今天,語文考試也越來越注重學生的能力與素養,而其中的人文素養也愈受到重視。它強調對人的尊嚴、價值、命運的維護和關切,強調學生去感受生活,以積極健康的情感和正確的價值觀去關愛生命。體現在高考的作文命題中,更是明顯,考生要注重從生活中悟出生命的真諦、人生的哲理。
王筠青、孫潔等教師認為,高考總的趨勢是穩中有變,今年又回到命題作文中來,由此可見,對各種題型的訓練不可偏廢,對各種文體的寫作應做到游刃有余。這樣才能成竹在胸,盡施才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