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自由關進籠子里
自由,是人一生的訴求。我們渴望自由如同雛鷹渴望蔚藍天空一樣的迫切,如同擱淺魚兒渴望無垠的大海一樣的企盼。然而,真的有無邊無際、無拘無束的自由嗎?
康德曾笑言:“一只輕捷的鴿子分開空氣自由飛翔,感覺到了空氣的阻力,它或許會想象在空氣里飛行得更加輕快。”但我們知道鴿子一旦身處真空之中便會因為氣壓而走向滅亡。康德以此顛覆了柏拉圖憑依理念的羽翼超出感覺世界,去往純粹知性真空里的觀念。同樣,卡夫卡在“自由意志三點式”中提到,我們因為可以穿越沙漠的道路和方式而自由,卻也因為必須穿越這片沙漠而不自由,因為無論哪條路,由于其謎般的特點,必然令你觸及這片沙漠的每一寸土地。從某一方面上看,莊子在《逍遙游》中提到的“逍遙”——那種妄想逃避現實,追求無條件的精神自由的思想是一種消極的,不可能實現的絕對主觀唯心主義觀點。
因此,沒有絕對自由,只有相對自由。而自由需要束縛。
感覺束縛是產生自由意識的前提,所以如果人們不感到有約束,那么人們就不會有渴望自由的意識。正如康德的鴿子如果沒有感覺到空氣阻力就不會產生要在真空中飛翔的念頭一樣。
自由的實現也需要枷鎖。在中紀委第二次全體會議上指出要加強對權力運行的制約和監督,把權力關在籠子里,形成不敢腐的懲戒機制,不能腐的防范機制,不易腐的保障機制。而實踐證明,制約缺失、監督失效,往往使某些干部手中的權力如脫韁野馬恣意而為,成為牟取私利的工具,直至觸犯黨紀國法,走上不歸路。沒有束縛,自由將走向放縱,過度的自由實際上是在提倡野蠻。
事實上,所謂的約束大概也是相對自由而言的。在某個范圍內有你需要遵守的規則就是約束,不觸犯規則的情況下你就能得到相對而言的自由。在生活中經常出現“不能”“不準”“禁止”等詞眼往往令人感到窒息般的拘束、壓抑。然而,對某些方面的禁止和限制并不是對自由的約束,相反,它賦予了自由的權利。這意味著,在這些前提條件下,你可以自由地選擇去做任何事情。自由是束縛的目的和歸宿。
只有把自由關進籠子里,才能實現自由的最大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