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大事者,野心大也
力拔山兮氣蓋世,時不利兮騅不逝,騅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
——項羽
每次讀到這首詩,我都會想起少年時雄心勃勃的項羽、兵敗垓下自刎烏江時悲壯的項羽。項羽,有人說他是英雄,也有人說他是婦人之仁,活該兵敗。可是在我心中,項羽是英雄和婦人之仁的綜合體。記得曾經有這么一句話:人無完人,金無足赤。項羽也不例外。
評價項羽,我總覺得,應該從他的少年時代說起。似乎古今中外,每一個偉人的少年時代,都是雄心勃勃的。陳涉曾在少年時說過:“燕雀安知鴻鵠之志哉?”當時,他的同伴都嘲笑他;可是他自己還是堅持這一句話,堅持著這個信念,最后成功了。少年的項羽,同樣擁有壯志。他對叔父項梁說:“你可以代替秦始皇。”這句話,看似是項羽對項梁說,可是卻是表達了項羽的雄心壯志。少年時代的項羽,還有一項很大的弱點,那就是做事情沒有毅力,很容易半途而廢。項梁讓他去讀書,他說讀書只可以記住名字;學劍,又說只能敵一人;好不容易找到了自己愿意學的——兵法,卻又不肯學深……
項羽是有野心的,可是他致命的弱點,便是婦人之仁,心太軟。而從另一個方面又可以說項羽是因為重情義,沒有劉邦這么狡猾,沒有他這么的心狠手辣。有一次,項羽說要烹飪劉邦的父親,本打算以此威脅劉邦。沒想到劉邦很沒有良心地說:“我與你曾結拜為兄弟,我的父親也是你的父親,煮好了,記得給我一碗。”項羽哪有那么心狠啊,于是,他把劉父放了,失去了一個威脅劉邦的機會。
最著名的鴻門宴,更是充分表現了項羽的婦人之仁。鴻門宴,本是除掉劉邦最好的機會。可是卻因為項羽的心軟,為后來兵敗垓下埋下了禍根。城府極深的劉邦,只掩飾了幾句,項羽便相信了,并說出是曹無傷說出來的這樣的話。由此可見,項羽的心機幾乎可以說是為0.參謀范增曾經多次給項羽打眼色。可是項羽并不理會。最后,范增沒有辦法了,只能叫項莊進來刺殺劉邦。可惜,項伯背叛了項羽,時時保護著劉邦。后來,樊噲進來了。項羽提高了警惕,但還是允許樊噲坐下。鴻門宴過后,范增無比悲切地說:“奪項王天下者,必沛公也。”果然,后來,項羽果然兵敗垓下。
項羽的失敗,不能歸結于項羽不善戰。相反的,他很英勇,以一敵十都不在話下。只能說,他不善于用人,太心軟。而毛澤東同志則在1946年的一次談話中說道崇尚“沽名”,就是項羽主觀上的一個明顯弱點,也是他失敗的一個原因。兵敗垓下,本可以渡江,日后再卷土重來。可是項羽卻說無顏見江東父老,自刎于烏江。是的,他崇尚“沽名”,做不到越王勾踐的臥薪嘗膽。而且,他的野心、城府,遠遠不及劉邦。因此,項羽的失敗,也是必然的。
成大事者,野心大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