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刈麥改寫作文
農民很少有空閑的時候,他們白天的大多數時間在田里勞作。到了五月割麥的時候,他們就更忙了。不久前還青青的麥子,在暖陽的催促下,似乎在某一夜之間就成熟了。第二天到田野上一看,滿是金黃的麥子。農民欣慰地注視著麥子,像注視著自己長大懂事的孩子。過一兩天就該把它們請回家去了,農民在心里籌劃著。
開鐮的頭天和當天一大早,都有人磨鐮刀。大人們憋著一股勁,滿心歡喜地磨鐮。村子里一唱一和的磨鐮聲像一首歡快的歌。這天早晨,人們拿上鐮刀,帶上草帽,帶上茶水,就到田間去割麥。微微的南風吹到身上,這是一天里最涼爽的時候。等到太陽一出來,就熱得讓人難受,所以要趁涼快的時候就下地干活。路邊的青草上還有一層露水呢!
下到田里,土質有些松軟。彎下腰去,左手捏攏一大把麥子,感到有些潮氣;右手捏著鐮刀伸到麥子腳下一“掃”,呼呼呼,麥子就被割倒了。身子向后一轉,順手把麥子鋪在割出的空地上。這割麥子的活兒看似簡單輕省,其實也是一件厲害的農活兒關鍵是效率低。一大塊田里的麥子要一把一把地割倒,鋪好,這得多少時間呀!用鐮刀割斷麥子,也要費力拉扯一下。時間一長,兩手都會酸疼起來,腰部也酸了。實在難受時,農民才直起身子,用手捶捶腰部,走動幾步松弛一下。
不久,太陽出來了,田里的溫度就越來越高。農民覺得陽光猛了起來,就戴上了草帽。地里越來越像一個蒸籠:腳下的土是熱的,放倒的麥子是熱的,眼前半人高的麥子也是熱的。風一吹,熱浪陣陣襲來,連呼吸都有些憋悶。不覺間,農民出汗了。頭發、臉上、脊背都汗濕了,下身也汗濕了,褲子裹在臀部和兩腿上,使農民的動作更艱難。臉上的汗有時迷住了眼睛,農民用手一抹,把汗水甩到地上;脫下草帽扇扇風,汗濕的頭發直冒熱氣。口渴得厲害,就去喝水壺里的水,每次要喝好多。不久,水壺里的水就被喝干了。農民的肚子也餓了。陽光卻更毒辣了,像針尖一樣刺在人身上。這時候真想回家去歇息一下啊!可是不行,就得抓緊白天的時間干活呀,這正是趕季節的時候。農民咬牙堅持著割麥。
早飯和午飯,農民就在田頭坐著吃完。飯由家里的婦女做好送來,小孩也幫忙送來了茶水。飯食總是很簡單:無非是米飯、白菜、臭豆腐、咸菜之類。飯后,農民的體力又恢復了好多。家人的到來,讓他更意識到自己對家庭該負的責任。他很快就下田繼續干活。
田野上一片繁忙景象。有割麥的,有挑著麥子運回家的,還有一些婦女和小孩在拾麥穗收獲過的麥田里、路上會遺落一些麥穗,他們會細心地撿起來,拿回家喂雞或匯聚到麥堆里去。
其中有一個中年婦女格外引人注意:她衣著破舊,背上束著一個小孩。用一塊破布蓋著小孩的頭部給他遮陰。她左臂上掛著一只破籃子,用右手撿麥穗。小孩不時地哭鬧起來,她就解下背上的孩子,抱在左臂上搖晃著哄一哄他。那小孩瘦得可憐,嘴巴往他母親的懷里亂拱,看得出他是餓極了。小孩的哭嚎聲和那女人凄涼的聲音,讓人聽了心里凄凄惶惶。
離她近些的割麥人問她:“可憐的姊妹呀,你是哪村里的?”“我是山后周村的。”“啊,知道。你的孩子這么小,怎么還要出門撿麥子呢?這一天又能撿得幾多呀?”那女人流著淚說:“實在沒辦法呀!我家男人病死了,家里沒糧食,只好出來撿一點,好歹充充饑。”“你家里沒種莊稼嗎?”“遭孽呀!本來有點田地,可是沒錢給官府交稅。求官府寬限一點也不答應。硬是把我的田地收去抵官稅了!”“這官府也太狠心了!加的稅重,我們都受不了了!就算是豐收年,自己也落不到多少糧食,糊口緊緊巴巴的。要是年成不好,就更沒法了。逃荒、餓死人都有哇!”“唉,農民苦哇!”“妹子,你爬山越嶺還帶著小孩真不易呀。你能撿幾多呢,我送你一把麥子,只當一點心意,都是苦命人哪!”“大哥,你真是好心人。叫我怎么受得起呢?”“唉,別說啦,我也不能幫你多的……”
這些情景被下鄉調查、督促收麥工作的縣尉白居易看到了。他內心震撼,無比沉重。可是他官小言輕,無法很快地改變官府的政策。他想:面對老百姓的疾苦,自己身為官員能視而不見嗎?不能!他回到住處,拿起毛筆。——老百姓在烈日下割麥的情景,拾麥穗的婦人的模樣,一一在眼前浮現。他忍住淚水,一氣呵成,寫下了《觀刈麥》一詩——田家少閑月,五月人倍忙。夜來南風起,小麥覆隴黃。婦姑荷簞食,童稚攜壺漿。相隨餉田去,丁壯在南岡。足蒸暑土氣,背灼炎天光。力盡不知熱,但惜夏日長。
他要用詩的形式反映農民的疾苦,勸諭官府關注民生。白居易一生即使只寫了這一首詩,也足以讓人民記住他。因為,他把悲憫的目光投向了社會的最底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