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親的故事
父親去世的時候享年87歲,盤點父親的一生,既沒做過什么轟轟烈烈的大事情,也沒有驚天動地的偉大壯舉,但在那些點點滴滴的小事情中卻折射出父親的平凡而偉大。
一碗水沒有端平的父親
當了三十年村黨支部書記的父親在百姓的眼里一直是一個做事公平、辦事公正,令群眾敬佩、受百姓尊重的好黨員、好干部。在我們兒女眼里更是一個對人平等、做事認真的父親,可是在母親的心里卻是一個一碗水沒有端平的人。并因為這件事母親一直怨恨了很多年。
父親在家中排行老四,上有一個哥哥,兩個姐姐,下有一個妹妹,家中特別貧困,靠給地主打工維持生活,由于父親從小就要強,做事干練,遇事不慌有主張,所以爺爺很早就把家庭這個重擔交給了父親,父親從此就成了這個家庭的當家人。
我們這個家庭雖然家庭成員不算最多的,但卻是最復雜的,當時兩個姑姑雖已出嫁,伯母也已去世,但是伯父不久就把第二任伯母娶回家,并且帶來了五個孩子,再加上先前伯母留下的兩個孩子,家庭成員一下子就多了起來,關系的復雜就使得作為當家人的父親在很多事情的操作上要處處謹小慎微,我們都知道窮家難當,更何況是這樣一個大家庭,于是父親的天平就開始傾斜了,母親說家中無論大事、小事父親總是偏向著伯父一家,過年了伯父家的孩子有新衣,而母親的孩子卻沒有,生病了伯父家的成員可以吃小灶,而我們家卻不可以,干活的時候伯母及帶來的孩子可以不干,而我的母親及哥哥姐姐卻要首當其沖。每頓飯母親都要首先伺候爺爺奶奶,然后自己才能上桌吃飯,往往母親上桌的時候飯菜早已涼了,或者所剩無幾了,而伯母卻享受著和爺爺奶奶一樣的待遇,母親還說由于父親的偏愛,加之后來的伯母又是一個比較刁蠻跋扈的人,所以母親一直在父親和大伯母的壓迫下生活。那時的母親每次和父親說起他的不公平,父親總是說,誰讓自己當家呢,誰讓母親和孩子是自己最親近的人呢,再說伯父也不容易,我們吃點虧也是應當的,寧可委屈了自己也不要委屈了別人,這是我們做人的準則。可做事也非常顧大局、識大體的母親心中的那份委屈仍然持續了好多年。
很多年以后,母親漸漸理解了父親,但是每次說起這些事的時候仍然還會有委屈和不忿的情緒在里面。這就是母親眼里一碗水沒有端平的父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