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那些事讀書筆記1000字以上
當年明月的《明朝那些事兒》,因其特別的寫史風格,作者運用通俗、輕松、娛樂的筆調,以現代人的角度,再現了明朝近三百年間的興衰歷史。下面是第一范文網小編向各位推薦的明朝那些事讀書筆記1000字以上,希望對各位能有所幫助!
明朝那些事讀書筆記1000字以上篇一
明朝,中國歷史上最為內斂的帝國,到了書的第五部正是它的中興之時,神位上的皇帝們:嘉靖皇帝專心修道煉丹,不太管事;隆慶皇帝未登基便是十分郁悶,登基后,老實的他沒有真的享受到皇帝的權力,將責任都交給了他的內閣大臣們,小日子沒過多久,病死了;十歲大的孩童,萬歷皇帝登基了,后宮有李太后、司禮監太監馮保(大伴)把持,朝政管理自有內閣首輔為萬歷的老師張居正代為管理,小皇帝可以做的就是遵規守紀、勤奮學習。明朝的中興主要歸功于先后出任內閣首輔大臣們,權謀家和實干家。
此書的前半部分,講的便是內爭。
徐階扳倒了不辦事只會拍馬溜須的嚴嵩當上了內閣首輔,但他與嚴嵩的聰明兒子嚴世蕃的斗爭并未結束,二人摸透了剛愎自用的嘉靖皇帝的脾氣和個性,皇帝成了他們的斗爭工具,徐階棋高一著將飛揚跋扈的嚴世蕃徹底地擊敗(斬立決)。接著出場的是明代第一奇人,海青天,孤僻而偏激的海瑞,古代清官偶像級的典型人物,在“言論自由”的明朝,家中備好棺材的他膽敢罵嘉靖“家家皆凈”,被關進大牢,卻未被生氣的嘉靖皇帝處死,因而海青天的名氣變得更大。《嘉靖遺詔》使徐階的威望達到了頂點,把跟隨裕王多年的高拱給打壓下去,徐階牢牢地將明穆宗握在手中,言官不斷的彈劾又使得屁股未熱的內閣大臣高拱主動提出辭職,此時工于心計、城府深不可測的六十六歲徐階選擇了急流勇退,交出致仕申請,把報國救民的理想交給他心中比他更為優秀的人才張居正去實現。徐階一心提拔的海瑞卻讓他退休的生活不得消停,在家的高拱借由太監陳洪的勢力,重新回到了內閣,海瑞成了高拱手中最好的利用工具,逼得徐階無家可歸。奪得高位的實干家高拱開始了放手干活,任人為賢:潘季馴明清最偉大的水利學家(束水沖沙法);殷正茂,文官出身的名將,平叛兩廣叛亂;王崇古,給折騰了兩百多年的明蒙邊境帶來了和平,封貢互市。以天下為己任,一直都很低調的張居正居于幕后,前臺唱戲的是司禮監太監馮保,將高拱的一句話“十歲太子,如何做天子!”改成“十歲孩童,如何做天子”,猝不及防的高拱被趕下臺。張居正新政得以開始,一切條件都成就他的改革和獨裁,一條鞭法,將實物稅變成了貨幣稅,復雜問題簡單化,地方官員的空子少了,百姓的負擔少了,朝廷的收入增加了;考成法,整頓吏治,制定完整的考成制度,并不遺余力地執行。邊境安定,國庫充裕,明朝走上中興之路,張居正新政的改革是成功的,但他的獨裁,奪情的政治風波,因改革而利益受損的官員集團在他死后,群起而攻之時,從小聽話并生活在張居正巨大陰影下的學生萬歷皇帝長大了,對張居正由愛到恨,張家被抄,而且是最為慘無人道的抄家。萬歷皇帝徹底擺脫了他的導師張居正的控制,親自執政了,卻發現事情并非他所認為的那般簡單,皇帝受到約束太多,曾經的熱血青年突然間變成消極怠工,徹底不上朝,成了歷史最懶惰的皇帝。
后半本,就是萬歷三大征中的抗倭援朝戰爭,日本的野心家豐臣秀吉統一了戰國時代的日本,舉國之力欲攻下朝鮮,進而圖謀明朝帝國,朝鮮的戰斗力太弱,毫無招架之力,只能向明帝國求援。兩次的戰爭,明朝分別派出最有戰斗力的軍隊和投入大量白銀軍費,如“關東鐵騎”、“戚家軍”、“俞家軍”等,兩次的領軍將領分別是李如松、麻貴,都是當朝的猛將。在兵力少于對手,在明朝文治大于武功的氛圍下,軍戶制下士兵的戰斗力比不上內戰不斷的日本士兵,火槍也比日本落后的情況下,他們戰術運用得當,都成功地擊退日本侵略者,凱旋歸朝。最后這次戰爭因豐臣秀吉的突然死亡而畫上句號。
歷史上最偉大的政治家張居正,他是一個有理想、有良心的人,一個真實的偉人,一心醫治已經病入膏肓大明帝國的權臣。
此時還出現中國歷史上最偉大的醫生李時珍還有他的《本草綱目》,一心醫病救人的醫生。
明代四大奇書《三國演義》、《水滸傳》、《西游記》、《金瓶梅》,《西游記》是當時的禁書,書中的車遲國——皇帝推崇道教的國家,大圣口中的“皇帝輪流坐,明年到我家”都足以讓它被當朝政府查禁。
中興時代,明朝的精彩時代,能臣名人輩出的年代。
中興過后,各種矛盾沖突的激化將早已腐朽不堪重負而無力再維系下去的明帝國推向最后末路。
明朝那些事讀書筆記1000字以上篇二
歷史原來很精彩,一點也不枯燥。這是我讀《明朝那些事兒》后最大的感慨。
真的很喜歡這本書,不僅僅知道到很多關于歷史的故事,了解了很多以前我佩服的歷史名人,更讓我驚喜的是那些文筆犀利而又妙趣橫生的語段,令我百看不厭。這本書講的是從朱元璋出生起到明朝滅亡的三百年間的事,雖然屬于歷史軍事,但是讀起來一點也不枯燥,反而很是生動,讓我經常想笑起來,這不得不非常佩服當年明月(石悅)的文筆,雖然不是作家,但是我想好多作家都不會寫出如此妙趣橫生的文章來。
信手拈來,就可見一斑,“根據《水滸傳》的記載,在古代,要想一舉成名,有條最快的捷徑--上山打老虎。成功人士如武松、李逵等都是光榮的好榜樣,而朱厚照先生雖然已很有名,倒也想過一把打老虎的癮。”,這句話,雖然是在用開玩笑的口吻,但也確實含著深深的諷刺意味,對于一個皇帝,只想著各式花樣的玩,而不關心黎明百姓,確實是當時的不幸,也難怪他的當政不是天下之福。
這本書中,作者也對那些王公大臣進行了淋漓盡致的描述,作者愛恨分明,有褒又貶,對于“于謙”,作者是深深的折服,為他冤屈而死,感到痛苦和惋惜,而后當來李賢為他伸張正義,不禁痛快淋漓,歷史是不會虧待那些大忠大義之人的。而對于像汪直、魏忠賢之類的宦官敗類,作者又難以抑制對其的厭惡,而作者對于宦官又從不全盤否定,而是有他自己的看法。對于那些敗類的惡,不僅是作者個人的情感,不難想象,當時的百姓對其的懼怕與痛恨之深。當我讀到本書關于王守仁的道出,讓我了解了一個完整的王明陽,是軍事家、政治家、文學家、哲學家,那么全面而細致,以前真的是“孤陋寡聞”也不止,真的令我很驚喜。其中,對官場政治、戰爭、帝王心術著墨最多,并加入對當時政治經濟制度、人倫道德的演義,讓我不禁對歷史的框架有個深刻一點的了解和人文的感嘆。讀這本書不僅讓人學會過很多東西,重要的是讓人有興趣的讀完它,沒有任何枯燥之味。正如作者的序言中所說“歷史是如此生動活潑,豐富多彩!為什么到了史學家手里就變得枯燥無味了呢?歷史學家就不能把生動活潑的歷史呈現給大眾嗎?是受制于能力、才力,還是受制于觀念?”而向一般的歷史學家總是把歷史描繪的如此枯燥乏味,他們的描述方式也難以被消化,令人難以讀下去,除非是專業者為了學習必須研究,漸而漸之,歷史離老百姓平常人越來越遠。
近些年來,我們普通的老百姓漸漸看到了歷史明晰的曙光,易中天教授的讀三國,令廣大普通歷史愛好者甚至學者深深癡迷,而近來,當年明月的《明朝那些事兒》又令人們紛紛深陷歷史的喜愛之中,這的確是令人欣喜的。如今,在“歷史離我們太遠。歷史書籍太多”面前下,我們可以有一些好的選擇了,不會再有面對史書的迷茫和無趣之感了。
相信在不久的將來,這種既還原歷史而又生動耐人品味的歷史軍事書籍會越來越多,“以史為鏡,可以知興替”,不僅如此,歷史會讓我們的腳步向前,社會也會沿著歷史的齒輪前進!
明朝那些事讀書筆記1000字以上篇三
經朋友推薦,最近看了由當年明月寫的草根歷史小說《明朝那些事兒》,深有感觸。該書的作者以史料為依據,以詼諧的敘述方式,將三百年明史栩栩如生地展現在讀者面前。作者當年明月風趣幽默的語言,理智縝密的推理,詳盡平易的語言為我打開了通往這個時代的大門,令熱愛歷史的我獲取了知識和道理。
公元1368-1662年間,中華民族出現了無數個可歌可泣的故事和流傳千古的人物,朱元璋、徐達、湯和、朱棣、嚴嵩、王守仁、戚繼光、鄭和、張居正、于謙、海瑞、李時珍、袁崇煥、祖大壽……該書用客觀歷史事件和實證研究方法,對歷史中人物和事件進行了客觀公正的描述,同時,也讓讀者對明史有了一個嶄新的認識。
客觀的講,明朝的經濟、科技、軍事等各方面在當時是世界上最領先的,可是受封建皇權制度的制約,國家和人民一直處于危難之中。明朝初期,朱元璋吏治嚴明、減輕農民負擔、恢復社會生產力,國力有所增強,不過為了鞏固皇權,卻大開殺戒,并南征北討;永樂年間,鄭和七下西洋擴大了中國在世界上的影響力,《永樂大典》的編撰,為后世留下了文化瑰寶;初期的強盛之后,除了張居正變法中興,幾乎一直處于混亂的政治斗爭和衰敗之中,統治者對生產力的發展和人民的疾苦幾乎是置之不理。
在讀明史過程中,我對三位人物有尤其深刻的印象,并從他們身上感悟到一些的新的認識。
首先說一下王守仁,貴州人熟知的陽明先生,中國明代最著名的思想家、哲學家、書法家和軍事家,他非但精通儒家、佛家、道家,而且能夠統軍征戰,是中國歷史上罕見的全能大儒。王守仁于明正德三年(1508)春被貶至龍場(今修文縣城),在居黔兩年期間,他創立了“知行合一”學說,被梁啟超先生評價為“結束了宋元以來的520xx年道學”,成為孔、孟之后的又一哲學巔峰,其學術思想影響到日本、韓國、朝鮮等東南亞國家,成為日本“明治維新”變革的思想基礎。他在尋求真理的過程中,遇到許多艱難險阻,卻從未改變過自己的理想和追求,數十年中,無論人生跌宕,志向總是堅定不移。不論其哲學成果在今天是否還具有指導意義,但是其求索真理的精神,值得我們去牢記和學習!
第二個要說的是張居正,他無疑是個偉大的政治家,雖說他個人生活作風在歷史上留下了爭議,不過他的兩個成績,讓他成為了傳名千古的人物,這兩個成績就是他成功的推行了鞭稅和考成法。鞭稅政策與當代的費改稅政策有異曲同工之妙,有效地減少了人民的負擔;考成法和現代管理中的績效考核思想是一致的,在當時是一個考核官員政績讓官員干活的政策,這是非常科學的。張居正作為封建王朝統治階級中的一員,推行這樣的政策,無疑是影響統治階級既得利益的。可他依然推行了,可見他有顆真正的憂國憂民之心;在滿朝文武百官的全力反對下,他居然推行成功了,無疑證明了他過人的政治智慧。
第三個是海瑞,海瑞是歷史上有名的清官,也是最后一個上了門神畫像的人物。他罵過皇帝,罵過全大明朝的官員,雖說明朝講究“民主”和“言論自由”,但是古今中外,像他這樣的人只有一個,因為他的邏輯很簡單----做好本分中的事,罵皇帝是盡職責,哭皇帝也是盡本分,首輔徐階一直在背后支持他,可徐階的子女犯罪的時候依然沒有情面可講,這就是海瑞,一個具有堅定信念的人。也許他的執著對統治者來說只是利用的工具,可在他去世的時候,為他送行的百姓卻連綿百余里不斷,他永遠活在老百姓的心里。我們這個時代多么需要這樣的品德啊!
有人說:“我們無法改變生命的長度,但卻可以通過交一個好友,不斷拓展生命的寬度,可以通過閱讀一本好書,不斷積淀生命的厚度。”是啊,《明朝那些事兒》就是這樣一本可以增加我們人生厚度、心靈過濾的書籍。它使我對人生有與凈化,為我樹立了人生新的目標,如同打開了一扇大門,讓我看到了一個不一樣的嶄新世界。朋友,這是一本值得一讀的充滿智慧的書籍,你絕對能從中汲取到人生的養分,充實著你,震撼著你,也激勵著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