龍應臺散步的讀書筆記
龍應臺散步這篇散文寫出了作為晚輩應該好好孝順老人。大家讀完后都有什么讀書心得呢?下面是第一范文網小編為你精心整理的龍應臺散步的讀書筆記,希望你喜歡。
龍應臺散步的讀書筆記篇一
這篇散文寫了龍應臺和她的好友家萱,為了使她們已經患了老年癡呆癥的母親安心,分別制造了“銀行證明”和大字海報。這讓我聯想到了我自己的親人。
我曾經有一位老太。她是我媽媽的奶奶。老太活了86歲,她生命的最后一段時間是在老人院里度過的。
我的父母不像龍應臺有那么多時間可以陪著她的母親,所以,就讓外婆請了一個保姆過來照顧老太。可是保姆讓老太看不上,老太要求住到老人院里去。在老人院住了一段時間,在我們去看她的時候,她又開始要求回家住。據爸爸說,當時他們大人覺得老太只是一時的想法,因為當初就是她自己提出要住老人院的。于是,大人們就沒理會老太的哀求,以“最近很忙”為借口,回絕了她。我們走后,又在門口偷看。只見老太在窗口高喊:“三輪車!快把我送回家!”這聲音聽起來讓人十分不忍。但估計最近大人們真的很忙,于是我們就走了。但不知道,這竟是永遠的訣別!
又過了幾日,老太就這樣在老人院去世了。這讓我們追悔莫及,媽 媽說這是她永遠的遺憾。我覺得,應該趁老人活著的時候,對他們好一點,孝順一點。不管怎樣,這次老太的事情,給了我們一個教訓。我們家的老人只剩下奶奶和外婆了,一定要對她們好一點。
老人雖然老了,可是還會想著為下一代多干些事;而我們還年輕,就更應該為老人多做些事。烏鴉還會反哺,何況我們呢?龍應臺能細致入微體貼老人,我們應該也能夠。
龍應臺散步的讀書筆記篇二
《散步》一文中,開頭寫作者的老母親因為身體不好而不想出來散步,但最后還是出來了。看到這里,我們都會以為作者的母親是被作者強迫拉出來的,其實作者本意不是這樣的。俗話說:“生命在于運動”,作者也是想讓多病的母親出來呼吸一下新鮮的空氣,鍛煉一下身體,這對老人來說是有好處的。從這兒我也體會到了作者對母親的敬愛。
在散步時,作者的母親和兒子發生了分歧,因為作者的母親要走大路,大路平順,對老人來說是比較方便的。而作者兒子卻要走小路,因為走小路有意思,在路上也可以玩一玩。但是,作者畢竟是一家之主,所有的人都得聽他的。作者考慮到母親體弱多病,應當順她的意。所以作者決定委屈兒子,因為作者陪伴他的時日還長。作者便說:“走大路”。然而,出于對孫兒的愛,就決定走小路了。
從這件開始由意見分歧到因為作者對母親的孝心和母親對孫兒的愛而意見一致的事,充分說明了他們一家人是多么和睦。看到這里,我不禁想到了我自己。作者對母親是多么孝順,而我呢?當母親累了時連端上一杯茶都做不到,我實在是太慚愧了!
從老母親對孫兒的疼愛,不禁讓我想起了《荔枝》一文。這是作家肖復興寫的,文中主要是講作者給母親買了一些荔枝,但是母親舍不得吃,卻給了她最心(快樂的元旦作文)愛的孫子吃了。
種種事跡都表明,親情是多么珍貴。我們都要去愛我們的親人,因為他們是我們最親近的人。其實,我們的親人都深愛著我們,我們也應當愛他們,如果你沒有愛,請從現在開始,愛你們的親人吧!
龍應臺散步的讀書筆記篇三
在讀龍《目送》之前,非常慚愧我并在不知道龍應臺是何許人氏,起初認為這應該是男作者才能駕馭得起這么霸氣的名字,又或者這僅僅就是一個筆名,猶如魯迅先生。直到大學畢業前夕友人將這本書送予我時,翻開扉頁的那一剎那,我才知道,這本書注定將和她的作者一樣,是一個平凡的存在。
之后又陸續讀了她的《野火集》,驚嘆于那疾風卷沙般的文風,女子筆下如此爽利果敢,豈止是難得!這般豪氣猶如百年前夜里挑燈看劍的劍湖女俠,她們心里懷著同樣深刻的情感—— “無可救藥的愛著這片我痛恨的土地”!那時的她正當而立之年。龍應臺不惑之年的《百年思索》,有著深刻的理性反思,筆下仍這般冷峻理智,她臉上的線條已變得柔和,不似二十年前那么硬朗,但仍舊閃耀著她所獨有的那份理智的光輝。而今的她,已知天命。一本《目送》拿在手里,百轉的惆悵,讓人知道,大漠的狂風已吹入林間,在枝椏間穿行,與溪水低吟,與草葉傾訴。
這本書,是龍應臺幾年來散文作品的集結。其中少了政治論述,多了人生感悟;少了劍拔弩張的火藥味,多了絲恬淡深沉的哀傷。書中寫母親的老去,寫父親的訣別,寫孩子的疏離,寫人生的困惑,寫經歷失敗的頹廢,寫成功過后的淡漠,寫身處鬧市的孤獨,寫面對生死的迷惑,讀著讀著,赫然發現那支犀利如匕首的筆,竟然也能有如此溫婉憂傷,惹人落淚的筆觸。那支能夠在華語文壇掀起龍卷風暴的筆,也可以如此平靜而冷徹,看著她的那些對自己生活點滴的描寫,漸漸恍然大悟自己的短暫人生。龍應臺是那個氣勢磅礴的龍卷風沒錯,可她也是個真實世界的人,是父母的女兒,兒子的母親,看著孩子漸行漸遠的背影,她也有一個母親的酸楚,面對生她養她父母的衰老與逝去,她也有為人兒女的悲慟。或許隨著年齡一年一年的增長,人越來越怕生命的老去,情感也越來越多愁善感了。當看完這本書,潸然淚下。樹欲靜而風不止,子欲養而親不待。
這本書,讀過以后又多了一種更深的體會,在龍應臺柔情的一面里,還可以分兩種——一種是深沉的,滄桑的,茫然不知所之的,很彷徨,很沉重;另一種是比較平和的,比較看得開,甚至比較歡快、比較享受的。前一種,是寫到父母的;后一種,是寫同輩、兒子、自己的事的。看《目送》,這兩種感覺很分明。看《如果》到《散步》,一連六篇,一路壓得心頭快喘不過起來,很沉,很重,對父母的感情就像一座大山,在心頭,是無法輕易承擔的。接下來的一篇是《為誰》,頓感輕松,寫自己與兒子,雖然涉及的還是為人父母,文字卻活潑了許多。甚至插圖都不一樣,前面的插圖是潑墨殘荷,是空洞原野,是荒涼窗景,后面配的則是母子相娛。 龍應臺常說她是逃民,是一個無根的人,不系之舟。這種漂泊的流離感、不安全感時刻流淌在她的血管里,如影隨形。然而無根之人,最在意的、最放不下的、最流連忘返的,就是這種她時刻在企求、在挽留的記憶,與童年、成長、父母相關的記憶。對她來說,記憶,是比將來讓人害怕得多的東西,尤其是與她試圖挽留住的童年、成長、父母相關的記憶。這些童年、成長都是與父母相關的,而父母已經逐漸遠去了,雖然母親還在,也已經看得到另一端的情景了,已經定格,只能往回看,無法更改,無法重來,只能在心里默默念著。而與兒子、與朋友,還有那么長的路,可以慢慢來,慢慢玩。兩種感情,一種是過去了,一種還在繼續。孩子還會長大,而母親只會更老,寫的感情怎么能一樣呢。
家,在變,從前是有父母的地方就是家,后來是有孩子的地方就是家。目送,也在變,先是目送父母,父母漸行漸遠的背影默默告訴你:不必追;然后是孩子漸行漸遠的背影默默告訴你:不必追。
一前一后的背影,一前一后的目送,就是人的一生了。龍應臺就在這一前一后,像一片孤舟,在蘆花深處,聽著杜鵑啼血,深深凝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