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牙兒》讀書筆記
“這個世界不是個夢,是真的地獄。”
第一次讀完《月牙兒》,便被其所傳遞的對苦難人民命運的關(guān)切與悲憤深深打動。作品描寫了主人公由七歲的小姑娘長成少女,又淪落為暗娼,最后以監(jiān)獄作為終點的凄楚哀切的一生。真實的寫出了一個美麗,純潔,自尊,要強的女孩子,一步一步無可奈何的淪為娼妓。作品通過她的自白,憤怒的控訴了那個社會,視女性為玩物,糟踐了她,卻還要責(zé)備她。
七歲的她,父親死了,唯一的依靠是母親。“只要有媽媽這只熱手拉著我就好。”可是等到東西一點點當(dāng)盡,靠媽媽給人家洗衣服也不能糊口的時候,生路絕了。母親的無可奈何的辦法是改嫁。新爸爸帶來了轉(zhuǎn)機,她上了小學(xué)。可是新爸爸沒過幾年又不知去向,媽媽再沒有辦法,當(dāng)了暗娼。“念書!念書!”媽媽有時極鄭重的對她說。媽媽的苦心是犧牲自己的身體把女兒救出去。
然而同樣的命運已經(jīng)在向這女孩子逼近。“媽媽的屋里常有男人來了,他們的眼像狗似的看著我”,她知道要“保護(hù)自己”,她準(zhǔn)備逃走,餓著肚子偷偷攢著媽媽給的點心錢,她是自愛的。
不久之后問題攤開了:媽媽知道這種日子在怎樣的催人蒼老,再過兩年,不但顧不了女兒,也顧不了自己。眼前只有兩條路,一條是媽媽找一個主兒,跟人走,母女各走各的;一條是替媽媽掙錢。讓女兒自己挑。“代她掙錢,我真愿意,可是那個掙錢的方法叫我哆嗦。”女兒一狠心,離開了母親。
她去求校長,得以和學(xué)校的老女仆做伴兒?墒切iL又換了人,她只得上街去找事。當(dāng)她一次次帶著塵土與眼淚失望的回來的時候,她“這才真明白了媽媽,真原諒了媽媽。……媽媽所走的路是唯一的。”在這時候,校長的侄兒誘騙了她。
失身之后,他并不自暴自棄。她去飯館應(yīng)征當(dāng)女招待,因為不愿和顧客打情賣俏又失業(yè)了。一個多月找不到事做,她承認(rèn)自己失敗了:“我不再為誰負(fù)什么道德責(zé)任,我餓。”她走向了一向厭惡的,恐懼的,千方百計躲避的道路。
文章情節(jié)發(fā)展順理成章,排除了一切偶然因素,分明的寫出了城市貧民悲劇命運的不可避免性,這不可避免性是在主人公極力謀求避免厄運的多次掙扎中體現(xiàn)出來的。女主人公實際上是受過教育,有思想并且自尊自愛的女孩,她曾極其努力的抗拒著走上與母親相同的道路。但是文章第十八小節(jié)精彩的描述了她心理的轉(zhuǎn)折:
“我出去找事了。不找媽媽,不依賴任何人,我要自己掙飯吃。走了整整兩天,抱著希望出去,帶著塵土與眼淚回來。,沒有事情給我作。我這才真明白了媽媽,真原諒了媽媽。媽媽還洗過臭襪子,我連這個都做不上。媽媽所走的路是唯一的。學(xué)校里教給我的本事與道德都是笑話,都是吃飽了沒事時的玩意。……我差不多要決定了:只要有人給我飯吃,什么我也肯干;媽媽是可敬佩的。”
可見在那個黑暗的社會里,貧苦人民尤其是婦女嘔心瀝血也找不到一絲微茫的希望與出路,主人公在二十五小節(jié)喊出“婦女掙錢怎么這么不容易呢!”“女人夠多么不值錢呢!”是多么的痛苦悲切啊,浸透了貧苦人民的血淚。在這樣無可奈何,逼良為娼的社會里,作者深切的意識到了一點:在溫飽尚未落實的情況下,空想家一片熱忱地大呼“教育”,大呼“自由”是很可笑的!借主人公之口“還有人羨慕我,我真要笑了!我有自由,笑話!她有飯吃,我有自由;她沒自由,我有飯吃,我倆都是女人。”揭露了女性在那個時代所共有的悲劇命運以及在沒飯吃的情況下自由顯得如此虛偽可笑。是作者現(xiàn)實主義的清醒目光使他站在頭腦發(fā)熱的革命口號之外真切的關(guān)懷著貧苦人民的真實命運和出路,賦予了作品超脫于時代的精神價值與意義。
魯迅曾經(jīng)說過,悲劇就是把美的東西毀滅給人看,《月牙兒》在美學(xué)意義上堪稱真正的悲劇。美的毀滅在《月牙兒》里是個沒有終結(jié)的過程。主人公的肉體被蹂躪,精神受到熏染,她的美令人痛心的毀滅與生活的殘酷,她的心靈的美更是在生活的摧殘中苦苦掙扎,卻始終得不到解脫。她的肉體原本美麗無暇,“我越往大了長,我越覺得自己好看。”但是在生活的摧殘下,她身體也得了病,“我的皮膚粗糙了,我的嘴唇老是焦的,我的眼睛里老灰淥淥的帶著血絲。然而身體的頹敗并沒有給她帶來憐愛與同情,母親只是叫她去買藥,老主顧越來越少上門了。更可怕的是精神的摧殘,主人公原本是善良,富于自我犧牲精神并且也沉醉于愛情的夢的少女。她第一次受那個青年誘騙迷醉在春夢中的時候,有了兩間小屋,穿上新衣,可以打扮起來憐愛自己?墒遣欢嗵旌,青年的妻子找上門來,“她不跟我鬧,只口口聲聲的說:‘你放了他吧!’我不知道怎么才好,我可憐這個少婦。我答應(yīng)了她。”在絕境中,她可憐的是人家,顧不上先可憐自己,她的同情心超過了利己。母親讓饅頭鋪掌柜的扔下,又回來找女兒的時候,她毫不推脫地養(yǎng)起了母親,出賣自己。她在這種情況下也沒讓自己完全的自私。不僅如此,她還幻想自拔“我們老干這個嗎?”她問母親,雖然母親沒法回答。她做夢似的想象著理想的生活,擺脫這地獄里的日子。她說,“我愛活著,而不應(yīng)當(dāng)這樣活著。”他始終也不自甘墮落。然而我們也看到由于苦難的折磨她開始自暴自棄,有意無意的麻木自己的思想,像一具只知道吃飯的行尸走肉,“我不敢思想,也懶得思想,我迷迷糊糊的,腮上老有那么兩塊紅。我懶的打扮,又不能不打扮,太閑在了,總得找點事作。”然而“打扮完了,我恨自己”,受過教育的主人公內(nèi)心深處厭惡自己這些行為,然而殘酷的現(xiàn)實使她只有逃避。在經(jīng)歷過第一次愛情的欺騙后,她對愛情也絕望了,她的同學(xué)們“心里好像做著愛情的詩”,她笑話他們呆傻,“因為接觸的男子很多了,我根本已忘了什么是愛。我愛的是我自己,及至我已不愛自己了,我愛別人干什么呢?”主人公連愛的能力都喪失了,是怎樣的可悲哀啊!并且她自己深知“恐怕再過幾年我也就這樣了,人老心也跟著老,漸漸老的和錢一樣的硬。”她的心始終在掙扎著,重復(fù)著母親的生活道路,可是在反抗情緒上與母親愈走愈遠(yuǎn)。她的思想有消極落后的一面,也有清醒和反抗的一面,她在這兩種思想間不斷掙扎著,文章最后,大官來檢閱,她吐了大官一臉唾沫,可見她對社會這個地獄有著清醒的認(rèn)識并痛恨它,她被抓進(jìn)監(jiān)獄。她的兩種思想始終在沖撞著,始終也沒有給她一個答案。主人公想到過死,但從未去做過,也許是因為她性格里堅韌的一面,也許是她對生活仍有著幻想,另一種不同于現(xiàn)時代的生活。“我愛活著,而不應(yīng)當(dāng)這樣活著。我想象著一種理想的生活,像作著夢似的;這個夢一回就過去了,實際的生活使我更覺得難過。”“我不愿死,假若從這出去而能有個更好的地方;事實上既不這樣,死在哪不一樣呢。”主人公對現(xiàn)實有著清醒的認(rèn)識與頑強活下去的堅韌,然而現(xiàn)實是殘酷的,在黑暗的吃人的社會里,主人公的堅韌給不了她任何救贖與出路,她只能在矛盾與掙扎中感受到無邊的痛苦,然而自殺只是懦弱者對黑暗社會無用的妥協(xié),剝削者,迫害者不會流一滴血淚。生存還是死亡,這是個問題。老舍自己給了我們一個答案,叫人惋惜不已的答案,正確與否,實難定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