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絳《我們仨》讀書筆記
《我們仨》這本小傳中,楊絳先生敘述了她和錢鍾書及獨女錢瑗(圓圓)三個人的家庭生活,以下是由第一范文網PQ小編為大家整理出來的《我們仨》讀書筆記,僅供參考。
《我們仨》讀書筆記一
看完《我們仨》,正值楊絳先生百歲。楊絳先生自稱,已經走到了人生邊。低調、與人無爭,一直是她和錢鍾書先生給人的感覺。在《我們仨》這本小傳中,楊絳先生敘述了她和錢鍾書及獨女錢瑗(圓圓)三個人的家庭生活,讓我真實地感受到了一個高級知識分子家庭單純和與世無求的氣氛以及濃濃的親情。
文章以一個夢開頭,垂暮的老人,最怕失去的是相伴一生的伴侶。夢中的緊張和蘇醒后的“埋怨”,讓我為這一對相濡以沫的老夫老妻而動容。
其后,便是一個長長的亦真亦幻的夢的故事。錢老生病了,圓圓生病了,楊絳每日跋涉在探視的路上,走過一個又一個驛站,走過春夏秋冬幾個季節;一邊是老伴兒,一邊是愛女,都停止了和她一起前行的步伐,人生似乎到了無望的邊緣;圓圓先走了,錢老也走了,“我們仨”失散了,家,成了尋覓歸途路上的驛站,楊絳,也走到了人生邊緣。
第三部,用完全寫實的手法,記錄了楊絳和錢鍾書結婚后到英國留學、愛女出生、回國工作直到錢鍾書和錢瑗相繼去世的一系列人生歷程。平凡樸實的故事中,我看到了夫妻之間相互的支持和扶攜,而同甘共苦的風雨人生,讓他們對彼此更加依戀和關愛。記得最深的是他們的“探險”。這是一個多么適合夫妻的“節目”啊。在“探險”中,交流著各自的想法和觀點,可以談工作,談家事,談路上的景致和行人,可以看到什么聊什么,沒有主題,但在這隨意的聊天中,夫妻交換了意見,厘清了思路,增進了了解。生活在繼續,溝通沒有斷,感情不斷加深。
圓圓的出生,給父母帶來了許多快樂。看著一個個小故事,讀著一篇篇信件,望著一副副漫畫,我仿佛看到這個其樂融融的家里,處處有歡笑,有情調,有趣味。父女倆是“哥們”,互相打鬧玩笑,一起“對付”媽媽;父母關愛女兒,女兒也懂事、自覺,不讓父母操心,對爸爸和媽媽,真像是貼身的小棉襖,關懷備至,體貼有加。重病期間,還不忘叮囑媽媽要注意身體和飲食,也不忘給爸爸寄賀年卡。看著那些妙趣橫生的信件,看著那些親昵的稱呼,真讓人忍不住“羨慕嫉妒恨”。
書中還有個細節,很是觸動了我。他們仨,出差了,喜歡記錄所見所聞或思念之情,在家的也會記下瑣瑣碎碎的事情,這些他們稱之為“石子”,有空會經常在一起“把玩欣賞”。書后也附了不少“石子”,“我們仨”的相親相愛都在“石子”里有著真真實實的反映。我想,愛是需要表達的。這些“石子”,其實就是一份份愛的表達--熾熱也好,瑣碎也罷--總之,相互的愛戀和關懷,都讓這些“石子”說盡了。誠然,感情真摯與否,重行甚于言,但是,愛,如果做了,又表達了,不是更讓家人了解和明白了嗎?
“春花秋月何時了,往事知多少”,曾有的歡樂,而今的寂寞,天人相隔,往事皆隨風遠去。《我們仨》,文字簡單平實,不慌不忙,娓娓道來,如清風一樣,拂面而來的是一陣陣幽香。
《我們仨》讀書筆記二
整個假期,我把這本書讀了兩遍,每一次閱讀,穿越平淡樸素的字跡,用潺潺柔水寫成的文字,字里行間那無言的感動,相失之后的痛楚與難過。團聚,生死離別,感情的大起大落,全部蘊藏在楊絳先生的文字中,文字敘述很簡潔,很平靜,但是我們心里卻掀起一層又一層的波瀾和無言的感動。
故事很簡單,普通不過的一家三口。
第一部 《我們倆老了》很簡短,就一頁。講了一個夢的故事。我記住了鐘書先生安慰楊老的那句話:那是老人的夢,他也常做。
第二部 《我們仨失散了》仍是楊老在講給我們一個“萬里長夢”。夢中她是一名交通員,住在客棧,往返于三地,在病中的鐘書先生和忙碌的女兒阿圓(后來也病重)之間不停地游走奔忙,卻又無可奈何地看著他們父女倆一點一點地在她眼前消散。直至她實在不想動了,先得到女兒“回自己家里去了”的消息,然后又看著載著鐘書先生的船變成一葉小舟,“變成了一個小點,看著看著,那小點也不見了”消失在茫茫云海中……
第三部 《我一個人思念我們仨》附有很多張他們一家三口的生活照,是那種其樂融融,看了讓人很溫暖的家庭照片。有年輕時,夫妻倆在倫敦和巴黎留學時的合影;也有錢瑗的成長照片、英國留學的紀念照。最喜歡他們父女倆的合影,老先生愛說女兒像他,一樣的有著聰明的頭腦,含蓄的微笑。他們仨各自的工作照,看完也讓人感動。中國知識分子家庭的真實寫照都在這些圖片中定格了。最后兩張老倆口相互理發的照片,拍得真好。楊先生會用電推子,鐘書先生會用剪刀。我看到這里,才真正領會了什么叫做相濡以沫。
第三部一共分十六小章,用很淺顯的文字記錄了他們這個三口之家共同經歷的快樂。“我們這個家,很樸素;我們三個人,很單純。我們與世無求,與人無爭,只求相聚在一起,相守在一起,各自做力所能及的事。碰到困難,鐘書總和我一同承當,困難就不復困難;還有個阿瑗相伴相助,不論什么苦澀艱辛的事,都能變得甜潤。我們稍有一點快樂,也會變得非常快樂。所以我們仨是不尋常的遇合。”
在這第三部里,我印象深刻于他們夫婦二人留學期間的苦讀和自得其樂的生活。想像著兩個不嗜家務的學者是如何打理每日的柴米油鹽,他們的真實生活都在楊先生的筆下復活,讓我看到兩個抽空去探險(散步)的快活人。鐘書先生的西式早餐做得真棒,讓我也提起興趣早起為家人用自制豆漿和五分鐘白水蛋當早餐,看他們爺倆吃得心滿意足。
讀到第七章,阿瑗兩年不見父親,看見爸爸帶回的行李放在媽媽床邊,很不放心,猜疑地監視著。晚飯后,她對爸爸發話了。
“這是我的媽媽,你的媽媽在那邊。”她要趕爸爸走。
鐘書很窩囊地笑說:“我倒問問你,是我先認識你媽媽,還是你先認識?”
“自然我先認識,我一生出來就認識,你是長大了認識的。”
-----真是絕句啊,這父女間的對話!
還有,寫到當時有些落迫的鐘書先生“留在上海沒個可以維持生活的職業,不得依仗幾個拜門學生的束修”,卻不想在一個夏天,收到學生送來的一擔西瓜。圓圓看爸爸把西瓜分送了眾人,自己還留下許多,佩服得不得了。晚上她一本正經對爸爸說:
“爸爸,這許多西瓜,都是你的!----我呢,是你的女兒。”
顯然她是覺得“與有榮焉”!她的自豪逗得大家大笑。這樣聰慧的女兒,媽媽怎能不記得她吐露出的每一個音符句語?所以,當一九九七年早春,阿瑗去世,楊先生是如何的不舍。她說:“自從生了阿圓,永遠牽心掛肚腸,以后就不用牽掛了”她嘴上這么說,心上卻牽扯得痛!阿圓去世時,還差兩個月才滿六十。白發人送黑發人的痛,如何摧殘著兩位體弱多病的老人……
當一九九八年歲末,鐘書先生去世。這三人就此失散了。“就這么輕易地失散了。世間好物不堅牢,彩云易散琉璃脆。現在,只剩下了我一人。”讀到這里,還能有人不動容嗎?
最后的附錄里,有錢瑗打算寫的她的那個版本的《我們仨》的手體本初稿(未完成),還有她在病中寫給同樣生病的父親的幾封信,寫給母親的新年賀詩,阿瑗去世前自己不能進食了,但不放心阿媽,特寫信教媽媽如何做簡易飯食……那種父女親人間的濃情和俏皮讓人感慨萬千。最后附錄三里,收錄有女兒給爸爸的速描畫、鐘書先生給煮飯阿姨的抽象寫生實物畫……這點點滴滴碎紙片都讓楊先生視為珍寶一一收藏其間,那是屬于他們仨的寶貴財富和回憶傳記,沒有人能走進,只能在遠處觀望與唏噓……
楊絳先生用她的樸實的文字,娓娓道來講述了“我們仨”,一生,也因為有“我們仨”,感覺并不孤獨,生活很有意義。逝者不可追,往者不可留。留在楊絳先生心里的,是“我們仨”在一起的美好時光。這樣的回憶,有些痛楚,有些溫暖,有些感動,有些回味。再平凡不過的一個小家,因為有“我們仨”,很快樂,很溫馨。
《我們仨》讀書筆記三
這是一個夢,一個長達萬里的夢,關于作者楊絳和愛人錢鐘書還有女兒阿圓的點滴。老人干凈樸素的語言,卻無不在字里行間中透露出她深深地傷痛和寂寞,對摯親的懷念,對過去的緬懷,以及洞徹生死后的達觀,都讓人辛酸落淚。
楊絳在書中回憶了她和錢老平凡浪漫的愛情,他們經歷過戰火、疾病、文革還有生離死別,他們相守相知,相濡以沫,一輩子。 “他說:‘絳,好生過。’我有沒有說‘明天見’呢?”每讀這簡單兩行字,卻讓我深感死亡給人赤裸裸的折磨,一鞭子抽在胸口上,綻出一個個血泡,心里刺痛得卻聽不到一聲叫喊。一個陪伴了自己經歷了大半輩子的人忽然就消失了,讓人措手不及,腦袋一片空白,忘記了呼吸,忘記了自己還活著,世界頓時就像缺氧的棺木,讓人找不到一絲生存的欲望。
這時我想到我的父母,我無法想象他們離開我時我要怎樣活過來。只剩下自己的孤單日子,要怎么振作。三里河的家,空蕩蕩的,卻每個角落都有他們的影子,有他們仨的回憶,她一個人該要如何承受當回憶如潮水般襲來時的錐心之痛呢,又有誰能陪在她身邊挽著她的手聽她泣說呢。
楊絳很愛阿圓,她是她的驕傲和依靠。但她永遠讓她牽腸掛肚。在夢中,“她溫軟親熱地叫了一聲‘娘’…鐘書說:叫阿圓回去,回她自己的家里去。“三里河?西石槽?不,是她自己的家。”阿圓清澈的眼睛里,泛出了鮮花一樣的微笑。她說:“是的,爸爸,我就回去了。”最后阿圓安心地走了。
白頭人送黑頭人,作為娘的會有多痛,就如胸口被瞬間掙裂,穿出一個大窟窿,刺骨寒風灌進,頓時血肉模糊。楊絳說阿圓走了她就不用再牽掛了,可越這樣想,心卻牽扯得越痛。十月懷胎,傾注一輩子心血的杰作,怎么說放下就放下呢。天下父母都一樣。所以我強迫自己要獨立勇敢,要為了爸媽而活,要讓自己過得幸福快樂。因為身體發膚,受之父母,對自己好就是對父母好。這才是對父母最有意義、最實際的報恩。
但人們常會說“我要賺大錢,買大房子給爸媽住,帶他們環游世界,享受人生。”我也曾這樣想,可這是大錯特錯!要清楚有些事情不一定要等以后、等所謂的“長大了”“有錢了”才能去做。有些事情是要用一輩子去經營的。譬如,感恩和愛。
然而我們現在可能會說自己還是個小屁孩,給不了父母什么,等以后吧。但到了“以后”,你又會奔波忙碌于生計、自己的家庭。而那對還在背后默默支持你念著你的父母,你還記得他們嗎?當初的諾言呢?或許你實現了,但那些用人民幣搭建的“愛”到底能“抵消”掉多少個不眠不休的日日夜夜中的幾個呢,它是否已成為你冷落疏忽父母的偉大藉口呢?又假如事情進展不順,你事業未成,父母就已離開了呢?再假如上天給你開國際玩笑,你還沒走入社會就離開父母了呢?那你不是根本還沒盡過孝就扔下可憐的父母獨自傷心了嗎?所以說,那個“宏偉的”諾言是多么不現實,多么無賴。
雖說父母都望子成龍,可是實質上他們最望你平安幸福。他們也不奢求什么豪華富貴,他們只想你能一直像他們曾經愛過你那樣愛著他們,記掛著他們。無論多不想打擾你的生活,他們也還是很想你能陪陪他們。僅此而已。不需要錢,只需要一顆真心。
我的爸爸媽媽已經50歲了,看著他們的背影,我知道他們真的老了。他們為了我辛苦操勞了大半輩子,從不吝嗇對我的投資,卻不舍得多花錢讓自己享受享受。這么厚重偉大的愛,我要如何才能報答完啊。樹欲靜而風不息,子欲養而親不在。我們無法預知未來,不能確定“明天”和“意外”哪個先到。所以,不要寄望 “以后”,我們只談“現在”,珍惜“當下”。要愛,就從現在開始吧,能愛多久就多久,能多用力愛就多用力。即使是一通電話,一頓飯,一次按摩。因為世界上最永恒的幸福就是平凡,人生中最永恒的擁有就是珍惜。
生死無常。“世間好物不堅牢,彩云易散琉璃脆”。人間沒有永遠,我們能緊抓住的就是當下,就是這一刻。好好珍惜和報答現在還陪在身邊的父母吧,那么在離別的日子里,就不會有愧疚,和遺憾。
爸爸,媽媽,我愛你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