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品《我們仨》讀書筆記
《我們仨》絕對是楊絳先生作品中最感人并發人深省的一部,以下是小編搜集整理的《我們仨》讀書筆記,歡迎閱讀,希望對你能夠提供幫助。更多資訊盡在讀書筆記欄目!
《我們仨》讀書筆記
第二部 我們仨失散了
這是一個“萬里長夢”。夢境歷歷如真,醒來還如在夢中。但夢畢竟是夢,徹頭徹尾完全是夢。
(一) 走上古驛道
已經是晚飯以后。他們父女兩個玩得正酣。鐘書怪可憐地大聲求救:“娘,娘,阿圓欺我!”
阿圓理直氣壯地喊:“Mummy 娘!爸爸做壞事!當場拿獲!”(我們每個人都有許多稱呼,隨口叫。)
“做壞事”就是在她屋里搗亂。
我走進阿圓的臥房一看究竟。只見她床頭枕上壘著高高一疊大辭典,上面放著一只四腳朝天的小板凳,凳腳上端端正正站著一雙沾滿塵土的皮鞋——顯然是阿圓回家后剛脫下的,一只鞋里塞一個筆筒,里面有阿圓的毛筆、畫筆、鉛筆、圓珠筆凳,另一只鞋里塞一個掃床的笤帚把。沿著枕頭是阿圓帶回家的大書包。接下是橫放著的一本一本大小各式的書,后面拖著我給阿圓的長把“鞋拔”,大概算是尾巴。阿圓站在床和書桌間的夾道里,把爸爸攔在書桌和鋼琴之間。阿圓得意地說:“當場拿獲!”
鐘書把自己縮得不能再小,緊閉著眼睛說:“我不在這里!”他笑得都站不直了。我隔著他的肚皮,也能看到他肚子里翻滾的笑浪。
阿圓說:“有這種alibi嗎?”(注:alibi,不在犯罪現場的證據。)
我忍不住也笑了。三個人都在笑。客廳里的電話響了幾聲,我們才聽到。
【這是個怎么樣的家庭啊?爸爸搞了惡作劇還“惡人先告狀”,還 怪可憐地大聲求救:“娘,娘,阿圓欺我!”。更有趣的是居然跟著孩子喊“娘”。這好似兒時的游戲,一家人的游戲,充滿了童真童趣、溫馨。】
接電話照例是我的事(寫回信是鐘書的事)。我趕忙去接。沒聽清是誰打來的,只聽到對方找錢鐘書去開會。我忙說:“錢鐘書還病著呢,我是他的老伴兒,我代他請假吧。”對方不理,只命令說:“明天報到,不帶包,不帶筆記本,上午九點有車來接。”
我忙說:“請問在什么地點報到?我可以讓司機同志來代他請假。”
【據說 “四人幫”橫行的時候,忽然大發慈悲通知學部要錢先生去參加國宴。辦公室派人去通知錢先生。錢先生說:“我不去,哈!我很忙,我不去,哈!”“這是江青同志點名要你去的!”“哈!我不去,我很忙,我不去,哈!”“那么,我可不可以說你身體不好,起不來?”“不!不!不!我身體很好,你看,身體很好!哈!我很忙,我不去,哈!”錢先生沒有出門。書中又提一事:一九七五年的國慶日,鐘書得到國宴的請帖,他請了病假。下午袁水拍來說:“江青同志特地為你們準備了一輛小轎車,接兩位去游園。”鐘書說:“我國宴都沒能去。”袁說:“鐘書同志不能去,楊絳同志可以去呀。”我說:“今天阿姨放假,我還得做晚飯,還得看著病人呢。”我對袁水拍同志實在很抱歉,我并不愿意得罪他,可是他介于江青和我們倆之間,只好對不起他了。毛主席詩詞翻譯完畢,聽說還開了慶功會,并飛往全國各地征求意見。反正錢鐘書已不復是少不了的人,以后的事,我們只在事后聽說而已。錢鐘書的病隨即完全好了。】【在那個時期能被邀請參加國宴是多大的一件事啊。江青再次邀請他們參加游園,并且還準備了一輛小轎車來接。足見當時錢、楊二人的“分量”有多重了。可他們“不識時務”,不但拒絕參加國宴,連江青的再三邀請也回絕,一則表明了他們的政治立場,另外也體現了他們淡泊名利,追求簡約、無欲無求的一種生活理念。這種理念也是本書體現的一個主旨。】【他們對官對商對金錢都不是很在乎。楊先生52年定級后,一直到87年退休時,她沒有漲過工資,她只有兩三千元的退休金,而他們不菲的稿費卻全數轉入清華大學好讀書基金會,到2019年春,這筆錢已是800萬出頭了。而楊先生所居住的房子至今還是水泥地,白灰墻,沒有一點裝修,新家具、新衣服都不買,現在穿的拖鞋還是十幾年前錢瑗買的沒有穿的。】
對方說:“地點在山上,司機找不到。明天上午九點有車來接。不帶包,不帶筆記本。上午九點。”電話就掛斷了。
鐘書和阿圓都已聽到我的對答。鐘書早一溜煙過來坐在我旁邊的沙發上。阿圓也跟著出來,挨著爸爸,坐在沙發的扶手上。她學得幾句安慰小孩子的順口溜,每逢爸爸“因病請假”,小兒賴學似的心虛害怕,就用來安慰爸爸:“提勒提勒耳朵,胡嚕胡嚕毛,我們的爸爸嚇不著。”(“爸爸”原作“孩子”。)
【這爺倆真有趣。】
我講明了電話那邊傳來的話,很抱歉沒敢問明開什么會。按說,鐘書是八十四歲的老人了,又是大病之后,而且他也不擔任什么需要他開會的職務。我對鐘書說:“明天車來,我代你去報到。”
鐘書并不怪我不問問明白。他一聲不響起身到臥房去,自己開了衣柜的們,取出他出門穿的衣服,掛在衣架上,還挑了一條干凈手絹,放在衣袋里。他是準備親自去報到,不需我代表——他也許知道我不能代表。
我和阿圓還只顧捉摸開什么會。鐘書沒精打采地干完他的晚事(洗洗換換),乖乖地睡了。他向例早睡早起,我晚睡晚起,阿圓晚睡早起。
第二天早上,阿圓老早做了自己的早飯,吃完到學校上課去。我們兩人的早飯總是鐘書做的。他燒開了水,泡上濃香的紅茶,熱了牛奶(我們吃牛奶紅茶),煮好老嫩合適的雞蛋,用烤面包機烤好面包,從冰箱里拿出黃油、果醬等放在桌上。我起床和他一起吃早飯。然后我收拾飯桌,刷鍋洗碗,等著他穿著整齊,就一同下樓散散步,等候汽車來接。
【一直自詡“笨手笨腳”的錢鐘書先生一直承擔著早飯的“重任”。在牛津留學時有這么一個場景描寫:我們住入新居的第一個早晨,“拙手笨腳”的鐘書大顯身手。我入睡晚,早上還不肯醒。他一人做好早餐,用一只床上用餐的小桌(像一只稍大的飯盤,帶短腳)把早餐直端到我的床前。我便是在酣睡中也要跳起來享用了。他煮了“五分鐘蛋”,烤了面包,熱了牛奶,做了又濃又香的紅茶;這是他從同學處學來的本領,居然做得很好(老金家哪有這等好茶!而且為我們兩人只供一小杯牛奶);還有黃油、果醬、蜂蜜。我從沒吃過這么香的早飯! 除此外還有:我聯想起三十多年后,一九七二年的早春,我們從干校回北京不久,北京開始用煤氣罐代替蜂窩煤。我晚上把煤爐熄了。早起,鐘書照常端上早飯,還熯了他愛吃的豬油年糕,滿面得色。我稱贊他能熯年糕,他也不說什么,裝做若無其事的樣兒。我吃著吃著,忽然詫異說:“誰給你點的火呀?”(因為平時我晚上把煤爐封上,他早上打開火門,爐子就旺了。)鐘書等著我問呢,他得意說:“我會劃火柴了!”這是他生平第一次劃火柴,為的是做早飯。
《我們仨》讀書筆記
《我們仨》是我在逛街的時候,在一家書店偶遇的,黃綠色的封面,簡單地以一幅家庭合影開封面,下書“我們仨”。是楊絳先生的筆跡,很少從現象書中感覺“墨香”的存在,這本書便有,很多的親筆信,字跡并不是可以上書簡的那種,然而,尋常的家信卻洋溢著濃郁的親情與愛,將我們熏醉。一開始就知道這本書是令人心傷的,楊先生將太多的情感注入其中,教我們這些外人也不得不將自己的感情投放。
2019年出版的《我們仨》,也許并不能說是楊絳最好的作品,但絕對是最感人并發人深省的一本書。《我們仨》帶給我的感受的復雜的,讀到傷心處,我會落淚;讀到開心處,我會歡笑;讀到離別時,我會心酸;讀到家常處,我則會認同。讓我感受到了親情的偉大和震撼,也讓我體會到了一本好書的魅力。我想,也許正是因為它的樸實無華,方才顯出情感的真摯動人;也正是因為它的真摯動人,才吸引了包括我在內的這么多人的爭相傳閱吧!親情,似乎永遠都能勾起人的心弦。它不需要過多的渲染,普通的平常言語便能表達出親情的溫馨和持久。一位90多歲的老人對家人的追憶,更能讓人為之動容。錢鐘書先生一家三口日常時的相扶相幫和患難時的不離不棄,在楊絳老人的筆下一一展現開來。我隨她喜,隨她悲,隨她一路陷入對親人的思念。我敬佩他們三人的治學嚴謹;悲傷他們的坎坷人生;欣慰他們的患難于共;羨慕他們的融融親情;也心痛他們的相繼逝世。一個國學大師,一個翻譯名家,一個著名學者,耀眼的頭銜并沒有讓他們失去常人的親情。幾十年來,他們相濡以沫,讀書為樂,不去理世俗的嘈雜,不去計較個人的得失,生活在他們自我設定的祥和的世界里,不幸乎,大幸也!
書分三部,第一、二部記述了一個夢,或許是人到老年的一些精神狀態。夢中的情境讀來令人歷歷在目,就連一些生活中的瑣事細節都清清楚楚。即讓人感受到楊女士對這個社會的恐懼和懷疑,也感知到她對家庭的珍惜和信任。一家人在古驛道上的相聚與失散,正是一個家庭真實的寫照。女兒圓圓去世了,錢鐘書走了,相親相愛的三口之家只留下了這位老人,她說:“三里河的家,已經不復是家,只是我的客棧了”。
書的第三部,只看名字就叫人心酸,“我一個人思念我們仨”。記述了楊女士和錢鐘書結婚后的一些生活內容,從1935年婚后同去英國牛津求學 ,到1998年錢鐘書去世,其間女兒也在1997年因病去世,從一個家庭的組建到結束。楊女士在書中說“現在,只剩下了我一個人。我清醒的看到以前當作 “我們家”的寓所,只是旅途上的客棧而已。家在哪里,我不知道。我還在尋覓歸途。”
在懷念往日的生活,楊先生的筆觸總是平緩的,溫暖而洋溢著幸福的味道,像秋天的落葉林,像冬日禮拜天陽臺上曬到的陽光,那樣柔和而問心,即使如“文化大革命” 那段年歲,在她筆下,也因家人團聚而平緩。“我們仨”不止一次用平凡打動我,仿佛我也成了他們家空氣中的塵埃,跟隨他們在流轉的年歲中浮動。
誰都看得出,這是一部用心寫就的書。平實,自然,以感情帶動文字,溫婉平實的文字中,蘊涵著深邃和厚重,所寫的雖然都是日常的枝節,卻處處顯出濃郁的人情味,以及真正的知識分子所特有的那股朗朗清氣。
誰都看得出,這是一個幸福的家庭。正是這個家庭的幸福讓我感動并且在感動之余引發我的思索。她讓我們看到了一個家庭在中國最混亂的幾十年間的風雨歷程,一家人怎樣的相濡以沫,怎樣的相親相愛。她不僅告訴了我們幸福在那里,還告訴了我們怎樣才能得到幸福。因為正是楊絳,讓我深深的領悟到,幸福其實是一種能力。幸福是一種不太確定的東西,因為它只是一種感覺,一種只有你自己才能感覺體驗的東西。別人說你是幸福的,那是別人的看法,幸不幸福只有你自己才知道,而最關鍵的一點是,你有能力感知幸福嗎?而這一點正是我們現代人正在逐步缺失的。看看楊絳錢鐘書的風風雨雨吧,但是不論在怎樣的逆境中、不論在遭受著怎樣的苦難,這永遠都是一個幸福的家庭,因為“我們仨在一起”,這就是幸福的能力,它不是物質的,而是精神的。這個家庭具備在任何環境下感知幸福的能力,所以,她們永遠都是幸福的。
石康說“這個家庭為我們提供了一種生活方式,為社會提供了一種文化,一種生活趣味,一種追求”。我認同這一點,這是楊絳女士用她一生的行動告訴我們的,但愿我們能夠真正領悟到這一點,讓自己真正擁有這種能力,從而獲得自己真正的幸福。
讀楊絳的《我們仨》,真的是一種享受,到今天為止,我讀了三遍,我是個平凡的人,我只想看他們的平凡而又不平凡的生活,而對于他們的生離死別我真的不忍心看,如果不是這本書我真的要忘了錢老和他女兒圓圓離開我們已很久了。錢仲書夫婦的低調和博學讓我衷情,而錢老的幽默和楊老的平和更是讓人生敬,一本書反反復復看了幾遍,可是我卻無法說出我的感受,他們面對困苦時的平靜,面對榮譽時的低調,為人處事只求無悔于心,錢老一家人的生活是平凡的,但他們一家人始終是樂觀的,無真是于平凡中顯出不平凡。對中國這個著名的家庭的親情故事,面對他們的溫暖與歡樂,滄桑與憂傷,面對書中簡單而樸白的文字,任何的評價都屬多余,那種罕見的真情和達觀,在作者那里是一種淡定自然,在讀者那里卻常常禁不住潸然淚下。生活在回憶中的楊絳先生,可謂得了漢語的精髓,入了是讓人既心往之,又感慨萬千。
楊絳的文筆真的很優美寧靜,平凡家事國家大事從容而談,面對別人的陷害也看不到一絲的恨,只是泰然處之。而前面兩節,三人走失在古驛道,采用虛實相間的手法,經夢起至夢醒,一家人走散了,而一家人相聚相守相依相助的往事卻給了楊絳先生最好的回憶。從照片上看,楊絳不算漂亮;老年后,發現他們是如此得有夫妻相,般配,簡單地從楊絳散文中知道,他們家也曾處世交,于是結成親家,不管當時是否以愛情為基礎,這幾十年的風雨路程,他們相濡以沫,愛情是個什么東西,終將被習慣于依靠代替,為他們的幸福所折服,不管經歷了多少的苦。
錢老是名人,而在楊絳先生的眼中只是一個平凡的人,一個丈夫一個父親一個兒子的角色,有幸相攜至老也不枉此生了。 好的書每看一次會有不同的感受,讓我對生活有了新的認識,真的要感謝楊絳先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