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一下冊語文第二單元作文:我心目中的黃河
“星宿發源月碧空,鑿開壺口賴神功。吐吞萬壑百川浩,出納千流九曲雄。水底有龍掀巨浪,岸旁無雨掛長虹。朝奔滄海夕回首,指顧還西瞬息東。”
黃河水黃黃如中國人的膚色,黃河水猛猛如中國人的膽量,這條黃龍早已與華夏之孫血脈相連,試問若無母親河的興隆,哪來整個民族的昌盛?自炎黃部落大敗蚩尤于涿鹿之野,華夏子孫便攫一瓢東流之水,始于此地,繁衍生息,其后夏禹、商湯、周武王應運而生,精于治世,大興五谷豐糧之時,撐起青銅鼎盛之期,織出斜紋提花絲物,漆以朱砂柳綠車身。《尚書》被嘆“昭昭若日月之明,離離如星辰之行”。《周易》卜述“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然后歷史又借生產發展的推波助瀾之力前進,然后做春秋一夢,度戰國百年,這黃河之渚便長久不安,時而戰亂起,高歌“壯士一去兮不復返”,只見“大漠孤煙直,長河落日圓”.最后血染了黃河之水,片片嫣紅。“勝者為王,敗者為寇”,秦終滅趙韓魏、楚燕齊,在地中海沿岸雄踞著古羅馬時,秦屹于黃河、渭水之間,從此中國演繹封建王朝2019余年。
赤色的大地上翻滾著紅熟的洪流,如同亙古的地心深入燃燒的漿液,又如我心中噴涌的血液。都言中國“上下五千年”,并以“禮儀之邦”譽于世,這傳承千載的文化魂亦源于黃河.當夏、商、周的工匠在龜甲、獸骨、鐘鼎上刻上新奇的符號時,他們又從何而知,千百年后,自己已成為一個偉大民族的功臣,使一個泱泱大國無愧于“文明古國”的稱號。春秋戰國,時局動蕩,卻奇跡般地促進了文化的異常繁榮,形成了百家爭鳴的盛況,老子是道士,云游四海,參禪悟道;孔子是老師,溫文儒雅,誓以仁、義、禮、智、信行天下;墨子是義商,一心兼愛;韓非是“法官”,“以法為本”,這些思想融入一體,匯入黃河,一同奔流。
間第一史家,并要以一介布衣的身份寫下千古史記,為歷史撰寫一部紀傳體史書,他就是在武帝威懾下敢于叛逆的人,令世人瞠目結舌,舍一帝而得天下千秋,司馬遷生得光榮,他用一生刻下了忍辱負重,“窮且益堅,不墜青云之志”的墓志銘。
夢游于黃河下游,時有微風吹拂,曰“秋水時至,白川灌河,涇流之大,兩涘渚崖之間,不辯牛馬”,原是河伯順流而東,見海神而驚,奏起一曲名為“望洋興嘆”的古典音樂,以涓流入海為調,歌“野語有之曰‘聞道百,以為莫已若’者,……今我睹子無窮也,吾非至于子之門,則貽矣。吾長見笑于大方之家”,將天高明地迥,宇宙無窮,人應量力的世理緩緩道來。
吾戀黃河,溪出巴顏喀拉的清澈;吾戀黃河,包羅大中華的雄渾壯闊;吾戀黃河,終歸北海的淡泊。擇日上路,踏漫漫沙礫,訪雁陣驚寒留黃影處,體會太白公“欲度黃河冰塞川”的艱難,感受劉禹錫嘆“浪淘風簸自天涯”的大氣,品味謝榛“茫茫不知處,空外棹歌聲”的孤寂。我會永遠懷揣著這份感受,與眾川并入北海,將萬里寫下襟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