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年級下冊第五單元優(yōu)秀作文:由孔子的一句話想到的
九年級下冊第五單元優(yōu)秀作文:由孔子的一句話想到的
孔子曰:“言之者無罪,聞之者足以戒。”提意見的人是沒有罪過的;聽意見的人即使沒有做錯,也要引起重視。
毛澤東同志在延安整風運動中,也曾經(jīng)提出這個觀點。廣開言路,虛心地接納各個方面的意見,是政治清明的一個重要的前提,也是保證統(tǒng)治階級長治久安的一個重要的手段。明智的政治家,都非常重視這一點。如齊威王,虛心地接受了鄒忌的意見,下令:“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過者,受上賞;上書諫寡人者,受中賞;能謗譏于市朝,聞寡人之耳者,受下賞。”于是進諫者門庭若市,一年之后,大家的意見都說完了,沒有什么可以說的了。于是其他的諸侯國都來朝見,齊國不動一兵一卒,而戰(zhàn)勝于朝廷。
唐太宗身邊有個魏征,上了許多奏疏,絕大多數(shù)被唐太宗采納,并且按照建議,興利除弊,國家大治,唐朝初年的國力,十分強大。
歷史事實證明,哪個時代重視采納老百姓的意見,不閉目塞聽,哪個時代的政治就非常的清明,哪個時代的國力就會非常的強大。與此相反,如果閉目塞聽,阻塞進諫之路,哪個時代的政治就會一塌糊涂、烏煙瘴氣,甚至搞得江山傾覆、國破家亡。周厲王就是一個反面的典型。
周厲王是一個貪婪暴戾的統(tǒng)治者,任用“好專利而不知大難”的榮夷公等人,壟斷山林川澤的一切收益,不讓平民前往采樵漁獵。大夫芮良夫規(guī)諫厲王說:“王室恐怕要衰微了!那個榮公只知道獨占財利,卻不懂財利是從各種事物中產生出來的,是天地自然擁有的,誰想獨占它就會觸怒很多人,榮公用財利來引誘您,君王您難道能長久嗎?”厲王不聽勸諫,還是任用榮公做了卿士,掌管國事。周厲王的暴虐無道終于激起了廣大國人的憤慨,國人都公開議論他的過失。召公勸諫說:“人民忍受不了您的命令了!”厲王發(fā)怒,找來一個衛(wèi)國的巫師,讓他來監(jiān)視那些議論的人,發(fā)現(xiàn)了后就來報告,立即殺掉。這樣一來,議論的人少了,可是諸侯也不來朝拜了。三十四年,厲王更加嚴苛,國人沒有誰再敢開口說話,路上相見也只能互遞眼色示意而已。厲王見此非常高興,告訴召公說:“我能消除人們對我的議論了,他們都不敢說話了。”召公說:“這只是把他們的話堵回去了。并警告說:‘防民之口,甚于防川。’”厲王不聽勸阻。從此,國人都不敢說話。公元前841年,發(fā)生了國人暴動,人民包圍了王宮,襲擊厲王,他倉皇而逃,后于公元前828年死于彘(今山西霍縣)。
秦始皇也是如此,他把那些平時嘰里咕嚕的有不同意見的儒生活活地埋掉,把諸子百家的書籍燒掉,實行愚民政策,其結果,逼得陳勝吳廣大澤鄉(xiāng)起義,了秦朝的統(tǒng)治。不要說當代社會不會出現(xiàn)這些事,
“文化大革命”期間對文化的摧殘,就是一個典型的例子。前車之轍,后車之鑒。前事不忘,后世之師。我們的政治家們,可千萬要注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