創業帶頭人的先進事跡
凡事都需要有人帶頭,這樣其他人才會有動力跟著一起做,創業也一樣,通過帶頭創業讓更多的人加入發家致富的行列。下面是第一范文網小編跟大家分享的創業帶頭人事跡,歡迎大家來閱讀學習~
創業帶頭人事跡1
鄭龍成今年30多歲,城鎮其他待業人員,畢業以后一直打工,鄭龍成很想自己創業,但是卻找不到適合的創業之路,社區了解到情況后,針對他們夫妻二人都是朝鮮族,而且他們都有在飯店工作的經驗,在社區的關心和支持下,幫助他開辦了自己的小事業,創立了美阿順燒烤冷面店。冷面店成立后,在社區勞動保障工作站的介紹下,吸納了6名下崗失業人員在店內任服務員,解決了他們的就業難題。他們立足“愛店如家、店榮我榮”的主人翁意識,緊緊圍繞“服務第一,賓客至上”的服務宗旨,努力完善一流服務、一流質量的工作標準,把提高服務質量、取得最佳經營效益作為目標,大力倡導職業道德文明,努力開展“樹行業新風,創優質服務”的理念,愛店愛崗、敬業奉獻。美阿順燒烤冷面店獨有特色的韓式石鍋拌飯、拌冷面、韓式烤肉深受用餐者的喜愛,他們多方聽取客人意見,改善服務方式,送餐上門,充分體現出她們的細心、愛心和責任心。
后葛南社區充分發揮社區勞動保障平臺作用,以創業培訓和創業服務為基本手段,幫助下崗失業居民樹立自主創業意識,激發創業潛能,提高創業本領,實現創業理想;加大促進創業的工作力度,推動居民積極創業,利用創業培訓和見習相結合的方式,開展啟蒙創業講座,提供一系列開業咨詢服務,鼓勵和幫助社區居民創業,提供更多崗位,帶動更多人就業。鄭龍成的創業為其他創業者點燃了希望的火種,使就業再就業工作迎來了新的篇章,讓轄區內人人有事做、人人有活干,過上安居樂業的生活,社會越來越和諧穩定。
系AA縣麒麟鎮梅花村人,男,現年37歲,現任梅花村委會副主任,又是有名的種田大戶。從1997年開始承包團結圩內村集體耕地400畝,開展種植單季優水稻。十年來,他刻苦鉆研,勤奮耕耘,科學種田,不僅使自己走上了勤勞致富之路,而且心系村鄰,不計報酬的幫扶、帶動本村56戶農戶走上致富之路,年人均增收1000元,贏得了本村村民的廣泛贊譽。20xx年,種糧面積400畝,年產優質雜交稻600000斤,實現銷售收入48萬元,上繳稅費2萬元,年純收入16萬元,參與生產經營的農戶人均增收20xx元。
居住在菜籽湖畔梅花團結圩邊,站在門前,放眼望去,廣闊的萬畝圩田盡收眼簾;稍略觀看,河水清澈,圩田土質肥沃。就是在這塊“風水寶地”之上,滋生了種糧大戶農民創業帶頭人。原先,是個地地道道的農民,但他文化程度較高,頭腦靈活,不安于現狀,大膽嘗試,敢于創新,由此走上了一條創業致富之路。
1997年,適逢改革開放中期,雖然當時糧食價格不斷回落,但剛從學校走上社會幾年的敢于突破,大膽承包了麒麟鎮梅花團結圩400畝村集體耕地,并簽訂了十年長期承包合同,一次性拿出承包租金11.3萬元,開始進行單季優質稻種植,當年就取得了較好的收益,獲純利5萬元。經過數年的辛勤耕耘,不斷積累,已成為全鎮有名的種糧大戶、致富能人。
小富不驕,富而思進。20xx年,中央出臺一號文件,制定了一系列惠農政策,增加了種糧補貼,規定了最低保護價收購糧食,吃透政策,瞄準市場及時更新了水稻優質品種,400畝耕地全部種上了兩優培九優質雜交稻,他還加大了種植業方面的投入,投資10多萬元,添置了一臺大馬力旋耕機、一臺拖拉機、機械噴藥機、水泵等家用機械,季節性雇傭短工60余人,甩開膀子大干了四年。近四年來,由于糧食產量不斷提高,糧食價格連年攀升,每年純收入都在16萬元以上,短短幾年時間,使他成為資產50萬元的致富能人。
十年求索,十年奮斗,使成為種糧大戶、創業能人,20xx年,他被村民高票選舉為梅花村委會副主任。當上村委會副主任后,他更加熱情待人,樂于助人,不斷向其他種糧大戶傳授種植水稻經驗。當其他種糧大戶因秧苗受損不足時,他主動上門詢問,并無償地提供;當種植戶遇到技術難題時,他總是詳細詢問,耐心講解,多方指導;他還自費請來農業專家和農技人員到田頭,對圩內水稻實行統一管理,集中進行水稻病蟲害防治,僅此一項每年為周圍種植農戶每畝節省開支50元;他自訂報刊,廣泛收集水稻良種信息,并及時向其他種糧大戶推薦和統一訂購優質高產水稻良種,使水稻單產由原來的1300斤/畝,提高到現在的1500斤/畝;他還多方聯系,全面收集省內各糧食主要收購市場的行情,并及時向其他種糧大戶提供糧價最新消息,促進增產增收。幾年種植,他使參與其生產經營的農戶人均增收20xx元,幫助周邊56戶農民走上了致富之路;在他的示范帶動下,承包經營土地發展糧食生產在當地蔚然成風,土地資源得到了有效地開發利用和培植,梅花村先后涌現出二十多位種糧大戶,他們也都獲得了可觀的經濟收入。走上了一條帶頭創業、致富一方、帶動一方的成功之路,他致富后不忘回報社會,自己平時省吃儉穿,但樂于助人,關愛弱勢人群,關注社會公益事業。幾年來,他堅持接濟本村的困難戶和孤寡老人,逢年過節到他們家中看望,送接濟物1萬多元;梅花村修建村級公路、建造教學樓、團結圩防汛等,他都一一捐錢,捐助公益事業累計達5萬余元。
如今,梅花團結圩經過歷時三年的土地整理及復墾建設,圩口萬畝良田更加平整劃一,信心十足,充滿激情,他正在與村里領導洽談,牽頭十多位種糧大戶,準備簽訂田地承包合同,整體承包圩內耕地,進一步擴大種糧面積,開創能人創業新篇章。
一、立足土地,順應商機
我生長在一個普通的農民家庭,在家排行老九,由于人口多,家境十分堅苦。因此,77年高中畢業后,不患上不拋卻修業進一步學習的時機,輟學回家庭事務農。面對家里的幾畝薄田,我曾經感應過恢心,單憑幾畝土地,也許再也沒有出頭之日,但是又一想,本身終究是全村獨一一名高中生,這片貧瘠的土地既然養活了父輩們,同樣也能養活本身,就是種田,也要干出個樣來。但是,怎樣利用這塊土地,我作了精打細算。一個偶然時機,我到鶴崗煤礦看望親屬,看到大部分礦工們都抽旱煙葉,我一下子意識到礦山就是旱煙的最好市場,于是我把七畝地全部種上了旱煙。辛苦的勞動帶來了豐收的果實,第二年我把煙葉全部運到鶴崗煤礦上,僅僅一個月就全部賣光了,一算帳,純剩17,000元。僅七畝耕地,就掙了17,000元,這件事使我欣喜若狂,它不單是使一個年僅21歲的我一下堆集了較為可觀的資金,更重如果木立了我經商的信念,深信無論任何時辰,任何事情,只要肯于專心就有樂成的可能。
二、走出土地,尋覓商機
好男兒志在四方,外面的世界也許會更精彩。80年,我帶著對城市生活的憧憬,懷著忐忑不安的表情,辭別了家鄉,走進農民進城做工的行列,來到..市開始了創業的第二步。
一次偶然的時機,在鶴崗街頭我看到了招收磚廠技術員的廣告,我敏銳地意識到時機來了,我立刻到書店購買了有關制磚技術的書,連夜突擊,第二天一大早就去面試,磚廠廠長看我很在行,人又聰明,就聘用了我。我邊學邊干,使磚的質量大幅度提高,半年的光景,被提升為磚廠的副廠長,就這樣,在鶴崗市站穩了腳跟。簡樸的生活使本身有了20,000元的積蓄,想用這筆錢做生意,沒有朋友幫助,單靠本身在城里打天下,那太難了。因此我廣交朋友,開擴視野,拓展思路,尋求發展的時機。
在人生發展中,總會遇到一些機緣,關鍵是每一個人對待機緣的態度和反映不一樣。85年,我為磚廠催要欠款時,在市結交了一位東北林場的朋友,從而產生了為煤礦購買坑木的想法,我趕緊與煤礦取患上接洽,果然煤礦大量需要坑木,日夜尋求的商機到來了。林場不愿把木材送到煤礦,煤礦也不愿把煤送到林場,兩者都是國營老大,這就是商機,我辭去磚廠職務,做起了煤礦和林場的中間商。首先用積蓄從林場購買木材,送往煤礦做坑木,煤礦除支付現金外,其余的用煤補償,把煤運到林場換取更多的坑木,而后再將坑木運到煤礦換取更多的煤,就這樣倒來運去,煤球越滾越大,買賣越做越火,我成立了運輸隊,最多時擁有50多輛卡車,可以說,到此我已成為同期比較樂成的敷裕戶了。
三、把握市場,挑戰商機
人生的獨特的地方在于不松懈追求,前幾步樂成并未讓我感應滿足,我時刻提醒本身,切不可有小富即安的心理,要盡可能地發揮才智,患上到更大發展。1993年,我決心向城市的深處發展,因此將公司遷往改革開放的前沿城市--大連。可是,我發現在發達城市很難找到事業的落腳點,于是我把目光轉向內陸城市--合肥,合肥的改革開放意識相對于落后,但是城市的衛生、科技、治安條件好,于是我踏上了合肥這塊土地。在合肥,我憑著本身8年經營車隊的經驗,向當局提出了開兩條私營公交車路線的聲請,可這樣的聲請,在整個安徽省是沒有先例的,這太超前了,自然被拒之于門外。于是另擇途徑,聲請了兩條長途客運路線,同時向當局聲請,創辦私營出租車公司,時間不負有心人,兩年后聲請終獲核準。
幾易春秋,幾許寒暑,幾年的艱辛創業,在合肥終于興旺發展起來。現在,我的安然集團有296輛出租車,48輛長途大客車,年純盈利180萬元。雖然我富了,但沒有忘記生我養我的家鄉,我多次回招收員工,現在有83人在我公司就業,年收入都在萬元以上。做為農民的兒子,我把本身的事業與農民的利益緊密結合起來。做為一名黨員,99年我向合肥市委社團部提出扶貧聲請,并把本身的第二產業建立在國家級貧困縣,安徽省長豐縣的桃青村。
為了做到科技扶貧,我到日本考察,發現我國的奶牛業與發達國家相比差距很大,并且有很大的潛力,于是在桃青村投資200多萬元,興辦了富華奶牛廠,養牛300頭。奶牛廠的建成,為桃青村農民脫貧致富打下了良好基礎。20xx年我又投資300萬元,在桃青村建成了乳品加工廠,把鮮牛奶加工成酸奶,接收桃青村初中、高中、中專結業生60人。為幫助桃青村脫貧致富,我動員公司的1200名職工到桃青村以市場價購買雞蛋、食糧等生活用品,同時還在桃青村創辦了種子殺蟲藥化肥市肆,賒給沒有錢的農戶。并接收該村農民到我公司就業,有確當上了出租車駕駛員,有確當上了汽車維修工,有確當上了乳品廠的工人。
在周全幫助桃青村脫貧致富的同時,還對重點戶舉行扶持。葉老漢想賺錢但苦于地少,我幫他租了十二畝荒地,賒賣給他三頭奶牛,使葉老漢當年獲利1.5萬元。周偉是個見過世面的小伙子,想發展但苦于沒有啟動資金,我借給他5萬元,幫他建了一個大魚塘、卡拉OK室、小型渡假旅館,搞起了垂釣養魚,月收入5000多元,周偉已成為村里的小財主了。這一點一滴的堆集,使村民人均增長收入1500元。
回眸我的創業之路,我慶幸本身是個樂成者,但在慶幸之余,我深深地感激這片曾經養育過我的沃土,她賜與我一個北大荒人的智慧和情懷,為我打造了堅持不松懈的性格。同時,我更感激黨的富民強國政策和二十年改革開放的偉大實踐,為我的樂成提供廣闊的空間,我將把這片感激之情化作今后人生發展的動力,并盡最大努力創造出更多的財富,往返報我的家鄉,回報我的長者鄉親。
創業帶頭人事跡2
先生從一個地方郵政局的普通職工到千萬身家,用了僅十年的時間。1997年從室內裝飾工程起步,經過艱苦的創業,企業規模不斷的發展,成立了武漢集團,現在集團下屬企業達數余家,投資涉及房地產開發、建筑裝飾工程、通信貿易、酒店管理、水電開發、生物科技等,截至底,集團企業總資產達到2億元以上。
一、創業之路——因勢制宜快速行動
九十年代,經濟改革的浪潮把一個年青人推到了風口浪尖。這個年青人憑自己良好的素質和驚人的膽識,搏擊風云,鑄就了不可磨滅的輝煌。他就是。
一個人要想成就自己的事業,實現自身的價值,除了有過人的膽識外,就是要能敏銳的覺察到創業的時機和善于利用自身的資源。認識到在創業初始階段,最現實、最經濟、最有保障的發展,就是圍繞現有資源進行整合與延伸。有了資源才有生財點和增長點。
1993年從部隊復員到縣郵電局做一名普通的職工,由于不滿足于現狀,開始謀求創業,看到郵電局要裝修營業廳,就向局領導提出了承包營業廳裝修工程的想法,但是被領導否決了。在郵電系統鼓勵成立勞動服務公司創辦第三產業的整體氛圍下,主動放棄穩網定的工作,在局領導的支持下創辦了郵發裝飾公司。開始承接郵電系統內的裝飾工程,并以優良的質量獲得了局里的一致好評。
“吃得苦中苦,方為人上人”,這是過去鼓勵讀書人發奮圖強的一句俗語。創業也是一樣,只有把勤勞當作一種資本,比別人在身心上付出得更多,才會取得更大的收獲。創業的艱辛只有自己能夠體會,為把握好商機,嚴把品種質量關,一人既是老板又是員工;既是會計又是出納;既是采購員又是材料員;既是質量監督員又是施工員,為了能按時保質完成工程,經常和工人一起吃住在工地。堅持了軍人所特有的“特別能吃苦、特別能忍耐、特別能戰斗”的精神。每年約有二分之一的時間在火車、汽車上、旅館中和工地上度過的。
在家鄉闖出一片天地后,開始思考如何走出去,如何才能壯大自己的事業?經過認真的思考后,1997年放棄在家鄉優越的生活和較好的事業基礎,孤身一人來到武漢,在武漢承接了青島路中銀大廈的室內裝飾工程項目,但是由于業主資金組織的原因,工程剛剛進行就被迫停止,前期的大量投入均付之東流。但是并沒有氣餒,哪兒跌倒了就從哪兒站起來,99年又在武漢開起公司,這次吸取了上次的經驗教訓,經朋友介紹和自身的實力,在武漢承接了中國銀行網點室內裝飾工程。隨后成立了武漢世紀星裝飾工程有限公司,通過兩年的艱苦努力,武漢世紀星裝飾工程有限公司成為中國銀行、華夏銀行、建設銀行在武漢網點裝飾的主要合作伙伴。并且業績開始向大型工程裝飾發展,先后承接了海口金燕賓館、天津海關大樓、武漢海關,山西汽車運輸集團交通大廈、省泰華大廈、省東湖大廈等幾十項大、中型建筑裝飾與設計工程,并依靠雄厚的設計力量、精湛的施工技術、先進的設備材料和全員的精品意識贏得了用戶的信賴和有關部門的好評,工程質量合格率100%,優良率90%以上,數項工程獲省、市優質工程獎。個人資產也達到數百萬元以上。
二、立業之道——管理創新誠信為本
在完成了資金的原始積累和事業的穩步發展以后,在創業過程中深深認識到好的思路、產業及項目不僅要有發展的基礎,更要有管理的支撐和機制的保障,管理與創新永遠是企業永恒的主題。企業要發展壯大就必須不斷創新項目建設運營程序及管理模式。
在的努力下武漢世紀星裝飾工程有限公司建立了科學規范的現代企業管理體制和工程質量監控體系,在項目管理上,實行項目經理負責制,實行嚴格的質量控制體系。并于通過iso9001-國際質量體系認證。
大部分老板喜歡安排自己的親戚、老鄉來管理公司的要害部門,但是并不是這樣,公司里沒有自己的親戚和家人,而是實行能者居之。公司吸引了一大批優秀的人才,其中高級職稱的有16人,中級職稱的有32人,國家一、二級項目經理10人;擁有數支設備先進、訓練有素的專業施工隊伍;一流水平的電腦繪圖系統,實現了圖紙設計高標準、國際化。公司在北京、太原等地建立了分公司。
誠信既是為人處世之根本,更是辦事創業之根本。必須把“誠實守信、優質服務”放在第一位。在加強公司管理的同時,在公司大力倡導誠信為本,提出先做人,再做事。經常教導員工,不僅要公司與員工之間、同事與同事之間,要講誠信,還要在與客戶,與同我們打交道的每一個人都要講誠信,這是做人的基本原則。一個失信的人是不可能在社會上立足的。
正式依靠一系列嚴格周密的管理制度與現代管理手段以及誠信經營,使企業充滿活力,樹立了良好的企業形象。公司不僅取得了客戶的信任,還多次獲得了主管機構的嘉獎。連續多年被評為市場行業“十佳信譽單位”、武漢市質量管理協會“質量誠信授信單位”、省統計學會“質量誠信服務滿意率三優”企業。
在客戶和伙伴的支持下,從起一直擔任省工商聯。
三、興業之源——謀劃整合資源版圖
在武漢站穩腳跟,管理好裝飾公司之后,開始思考如何使自己的事業做大做強。商場的數年沉浮,使認識到資源是資源型企業生存和發展的客觀物質基礎,誰擁有資源,誰就擁有未來。在產業布局穩定發展的基礎之上,起開始謀劃了一系列的資源整合與并購,組建了武漢百靈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和武漢佳新通信設備有限公司,將業務擴張到生物科技和通信貿易。為項目大規劃、產業大布局、企業大發展做好了充分的物質準備。
機遇總是給有準備的人。中國聯通正式推出cdma服務項目,武漢佳新通信設備有限公司準確抓住這一商機,整合相關資源。與中國聯通和中國銀行以及諾基亞、三星、摩托羅拉等主要的手機生產廠家聯合推出存款送cdma手機活動。該項目累計為武漢佳新通信設備有限公司實現了上千萬的利潤,同時密切了武漢佳新通信設備有限公司與中國聯通以及諾基亞、三星、摩托羅拉等主要的手機生產廠家的關系,公司先后取得了上述廠家的省級銷售代理權。公司業績逐年攀升,成為武漢市通信貿易行業的佼佼者。
在工程裝飾和通信貿易行業取得良好成績的時候,為了進一步擴大自己的事業,拓展公司的業績,更好的整合現有的資源,底,將自己控制的企業組合起來,成立了武漢投資集團有限公司。集團的成立是事業的一個重要旅程杯,因為對資源的成功整合,使企業取得了長足發展。
集團成立后,開始涉足房地產行業。由于房地產行業是一個高風險行業,同時由于房地產公司需要有較強的資源整合能力。開始與他人合作在武漢開發了幾個小型項目后,武漢投資集團開始獨立進行項目運作。成功在武漢市新洲區中心城區取得36畝土地的使用權開發建設紅旗廣場,紅旗廣場集精品住宅、大型購物中心、商業步行街、酒店以及休閑娛樂于一體,于正式開業,因成功與全國零售百強企業中商集團聯姻,打造了10000平方米的中商平價新洲購物廣場,而成為了新洲區新的經濟和休閑娛樂中心。在紅旗廣場項目規劃設計期間,長期和規劃設計院的設計師在一起,經常討論方案到深夜,在工程建設期間,大部分時間都在工地,監督工程施工方的工程質量和工程進度,確保了項目的成功。
根據項目的需要和新洲區經濟發展的要求,在新洲累計投資4000萬元建成了新洲大酒店,新洲大酒店按三星級酒店標準建造,集住宿、餐飲、會議、休閑娛樂于一體,是武漢市周邊城區最好的酒店之一。
新洲紅旗廣場的開發建設累計吸收投資8千萬元,為當地帶動稅收1000萬元以上,提供崗位達1000個以上。
,隨著國家經濟的發展,對能源的需求將越來越大,發現了其中的商機,投資在十堰市竹溪縣進行水電開發。該項目已經基本完成項目論證和報批工作。預計將成為集團未來的主要利潤來源之一。
敏銳的發現工業地產的發展前景,在武漢陽邏經濟開發區成功拿下近600畝的工業用地的開發權并在此基礎上成立了武漢鑫瑞置業有限公司投資建設陽邏標準廠房項目,預計總投資將達到2億元以上,該項目將在正式動工。
四、成業之感——謀勢借勢造勢創勢
只有巧妙地利用各種條件來發展壯大自己,借外在的力量完成發展的擴張;“先謀于事”,借勢造勢,才能以最優的配置整合更多的資源,以最快的速度創造最佳的機遇,以最少的投入創造最大的利潤。
朋友多了,合作的伙伴多了,擁有的信息量就大。這些“熟人經濟”中蘊藏著巨大的金礦,只要善于挖掘、巧于利用、長于合作,就會創造出雙贏的良好局面,就能為企業帶來巨大的收益。因此,認為市場經濟下的企業必須是開放式的,企業有多少朋友伙伴,就會有多少信息儲量,就會占有整合多少有效的社會資源為我所用。
為了更好的整合資源,為大家提供商機,底開始籌劃成立武漢商會,為在武漢的商人提供一個團結互助、更快發展的平臺。
創業帶頭人事跡3
張春平,女, 38歲,高中文化。1989年11月至1995年12月共六年時間在市禽蛋公司養雞場工作,主要任務就是喂雞。在這里她學到了很多養雞的技術,為她在從事養雞這個行業打下了較好基礎。1995年養雞場經營不善虧本停產,她和丈夫雙雙下崗回家。
下崗后的生活沒有了著落,經過激烈的思想斗爭后決定自己養雞。向親戚朋友借了十幾萬元,租用禽蛋公司蛋舍。九六年春節前進了第一批蛋雞苗共5000只。當時壓力特別大,年三十和初一都住在雞舍,那年三十那天天氣特別冷,小皺雞舍要求30多度的溫度,要不停的燒煤給雞舍加溫度,外面刮著大風,溫度燒不起來,又去借了幾個爐子放在里燒,才把雞舍的溫度升到30度以上,一直忙到別人都放鞭炮時才想起一天的飯沒有吃,只能把前天剩下的飯放在爐子上熱一熱,就當是年夜飯。當時的條件的確很艱苦,但吃苦并不可怕,可怕的就是雞有毛病。有一次雞得了法氏囊炎,發病的雞一下死了十幾只,嚇得她幾個夜晚都不敢睡覺,扒在雞舍給雞喂水喂藥,一直到雞病情好轉,才敢松口氣。
就這樣她艱苦干了幾年,聚集一些錢又租用獅樹村毀棄舊學校搞養雞,這時她覺得養商品雞不如養種雞,養種雞不僅能多掙錢,還能帶動更多人搞養雞。于是她就買了幾臺舊孵化機,請人安裝好后又進了幾千只種雞,把雞養大后下的蛋用來孵化小雞。開始也不太懂,就買些技術書學習,又不斷向人家懂行的人請教。就這樣慢慢的小雞就孵了出來,不僅留著自己飼養,還賣給許多養雞戶飼養。
隨著養雞的不斷發展獅樹村八畝地不夠生產的需要,20xx年在桃花村彭莊后租用了30多畝地投資200多萬元,建成XX市福來種雞場。這時她們的雞場能飼養種雞3萬只,品種也較齊全,有蛋種雞,有肉種雞,麻羽種雞。孵化機也有原來的幾臺發展到現在的16臺一次就能孵化種蛋30多萬枚,這樣的孵化量全負荷生產的話,每天就能出皺1萬只雞苗,一年就要出叁佰多萬只雞苗。規模上來了,防疫管理,生產管理更需要規范。于是她建立了嚴格的防疫制度,加強了防疫硬件設施建設,把雞苗的質量做的更好。
今后,在條件許可的情況下,她將不斷發展擴大規模,把富來種雞做成全國知名的種雞生長企業。同時她將積極發展引導周邊農民養殖致富,走公司加農戶的生產模式,和大家一起致富奔小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