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作文名人軼事素材
作為中學(xué)生,對于離自己最近的學(xué)習(xí)生活的關(guān)注,應(yīng)當(dāng)列為我們尋找作文素材的首要地位。名人素材的積累更是重中之重,下面是第一范文網(wǎng)小編為您整理的關(guān)于名人軼事的初中作文素材,希望對您有所幫助!
初中作文名人軼事素材一
被斯大林羨慕
元帥與他們的妻子這一直是個特別的話題。1942年,正在療傷的元帥羅科索夫斯基偶然結(jié)識了當(dāng)時著名的電影演員瓦連京娜·謝羅娃。
謝羅娃貌美如花,追求者不計其數(shù)。著名詩人西蒙諾夫那首膾炙人口的詩歌《等我歸來》便是獻給她的。羅科索夫斯基與謝羅娃相識后,有關(guān)這對英雄美人相互傾慕的消息便流傳開來。
貝利亞曾向斯大林告密說,謝羅娃去前線探望羅科索夫斯基,并一直在司令部內(nèi)留宿。斯大林羨慕不已:“謝羅娃?是那個美麗的女演員嗎?她真是美若天仙。”
貝利亞插話說:“但元帥的聲譽會因此一落千丈,我們該怎么辦?”
“我們該怎么辦?怎么辦?”斯大林喃喃自語:“我們該羨慕,貝利亞同志,我們該羨慕才是!”
初中作文名人軼事素材二
誰人可如桓廷尉?
史上曾有這么一樁流傳已久的趣事,素有“米癲”之稱的畫家米芾非得讓蘇軾在大家伙兒面前評價評價自己,眾人皆言我癲狂,東坡兄怎么說?蘇東坡不緊不慢只答道:我隨眾人。
拋卻這個故事“幽他一默”的杜撰背景,這般清爽宜人的四個字,我很是喜歡了那么一陣子。躋身于人海中,沒有驚世之才,也不遇些許波折,平平凡凡落在塵世里,“我隨眾人”也是一件極慶幸的事。
后來看《世說新語》,卻一改初衷,愛上另一段文字。《世說新語》中有些人物,說不出的可愛。
讓我倒戈相愛的是一句推薦語。晉明帝時的護軍將軍庾亮,托桓彝桓廷尉幫他尋個幫手,過了那么一年半載,桓廷尉才遇到徐寧,深知其人后向庾護軍推薦了徐寧,他的推薦語是這么說的:“人所應(yīng)有,其不必有;人所應(yīng)無,己不必?zé)o。真海岱清士。”
人所應(yīng)有,其不必有,人所應(yīng)無,己不必?zé)o。十六個字,已讓人慨嘆不已。這是孤標(biāo)自在的十六個字,不急不躁,不驕不餒,以一種自在悠游的態(tài)度在世間行走。最大限度地保有自我,過一種獨一無二的生活。
世界上沒有兩片樹葉完全相同,也沒有兩個人會完全一致。那么為什么我們要過一種格式化的生活?穿一樣的品牌,住一樣的房子,每天晚上守同一個頻道的肥皂劇,走進電影院追看同一部造價高昂的電影。
我們其實可以有更多的選擇,只是有的時候我們忘記了這一點,喜歡在“我隨眾人”的腳步里隨波逐流。正如桓廷尉所言,人生當(dāng)如海岱清士,我只做我,一個清新爽朗的自我。
誰人可如桓廷尉,有這般不與世俗的目光?
初中作文名人軼事素材三
從一粒米成功
提起中國臺灣首富王永慶,幾乎無人不曉。他把中國臺灣塑膠集團推進到世界化工業(yè)的前50名。而在創(chuàng)業(yè)初期,他做的還只是賣米的小本生意。
王永慶早年因家貧讀不起書,只好去做買賣。16歲的王永慶從老家來到嘉義開一家米店。那時,小小的嘉義已有米店近30家,競爭非常激烈。當(dāng)時僅有200元資金的王永慶,只能在一條偏僻的巷子里承租一個很小的鋪面。他的米店開辦最晚,規(guī)模最小,更談不上知名度了,沒有任何優(yōu)勢。在新開張的那段日子里,生意冷冷清清,門可羅雀。
剛開始,王永慶曾背著米挨家挨戶去推銷,一天下來,人不僅累得夠嗆,效果也不太好。誰會去買一個小商販上門推銷的米呢?可怎樣才能打開銷路呢?王永慶決定從每一粒米上打開突破口。那時候的中國臺灣,農(nóng)民還處在手工作業(yè)狀態(tài),由于稻谷收割與加工的技術(shù)落后,很多小石子之類的雜物很容易摻雜在米里。人們在做飯之前,都要淘好幾次米,很不方便。但大家都已見怪不怪,習(xí)以為常。
王永慶卻從這司空見慣中找到了切入點。他和兩個弟弟一齊動手,一點一點地將夾雜在米里的秕糠、砂石之類的雜物撿出來,然后再賣。一時間,小鎮(zhèn)上的主婦們都說,王永慶賣的米質(zhì)量好,省去了淘米的麻煩。這樣,一傳十,十傳百,米店的生意日漸紅火起來。
王永慶并沒有就此滿足。他還要在米上下大功夫。那時候,顧客都是上門買米,自己運送回家。這對年輕人來說不算什么,但對一些上了年紀(jì)的人,就是一個大大的不便了。而年輕人又無暇顧及家務(wù),買米的顧客以老年人居多。王永慶注意到這一細節(jié),于是主動送米上門。這一方便顧客的服務(wù)措施同樣大受歡迎。當(dāng)時還沒有“送貨上門”一說,增加這一服務(wù)項目等于是一項創(chuàng)舉。
王永慶送米,并非送到顧客家門口了事,還要將米倒進米缸里。如果米缸里還有陳米,他就將舊米倒出來,把米缸擦干凈,再把新米倒進去,然后將舊米放回上層,這樣,陳米就不至于因存放過久而變質(zhì)。王永慶這一精細的服務(wù)令顧客深受感動,贏得了很多的顧客。
如果給新顧客送米,王永慶就細心記下這戶人家米缸的容量,并且問明家里有多少人吃飯,幾個大人、幾個小孩,每人飯量如何,據(jù)此估計該戶人家下次買米的大概時間,記在本子上。到時候,不等顧客上門,他就主動將相應(yīng)數(shù)量的米送到客戶家里。
王永慶精細、務(wù)實的服務(wù),使嘉義人都知道在米市馬路盡頭的巷子里,有一個賣好米并送貨上門的王永慶。有了知名度后,王永慶的生意更加紅火起來。這樣,經(jīng)過一年多的資金積累和客戶積累,王永慶便自己辦了個碾米廠,在最繁華熱鬧的臨街處租了一處比原來大好幾倍的房子,臨街做鋪面,里間做碾米廠。
就這樣,王永慶從小小的米店生意開始了他后來問鼎中國臺灣首富的事業(yè)。
王永慶成功的例子說明,不要以為創(chuàng)造就非得轟轟烈烈、驚天動地。把一粒米這樣細小的工作做好同樣也是一種創(chuàng)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