萬能作文素材名人軼事
對于寫作來講,素材是十分必要的。積累素材,別無他途—— 讀萬卷書,行萬里路。 下面是第一范文網小編為您整理的關于名人軼事的萬能作文素材,希望對您有所幫助!
萬能作文素材名人軼事一
墨子:寧信度 不信人
鄭人是墨子的學生,他謹遵師誨,墨守成規,然而買鞋的事卻惹出了大笑話。在眾人的譏笑聲中鄭人百思不得其解,是老師錯了?還是自己有問題?最后他只好向自己的老師求解。
墨子問明了原委,連連搖頭。鄭人問:“老師,我寧信度,不信足,有什么錯嗎?”
墨子思索了片刻:“寧信度,不信足。這種說法并不為過,但是你真的這么認為嗎?”
鄭人疑惑了:“當時我是這么認為的,但現在,現在……”
“你當時就不是這么認為的。”墨子斷然否定了他的說法:“寧信度,不信足。說明度比足更重要,如果你真的這么認為,那么你到集市上去的時候為什么帶著足,卻沒有帶度?你把度忘了,說明你并不重視度,如果你真的帶了度就不會惹出這么大的麻煩。”
“其實我覺得度是不需要的,我自己帶著足不就夠了嗎?”鄭人不解。
墨子仰天長嘆:“我追求的是天下之度啊!凡事皆有度,我們的任務是去制定度,然后讓所有的人都去遵守它,這才是我們墨家的精髓。你帶著一枚度去買鞋,這顯得很不方便,也沒必要,可是如果你讓別人幫你買鞋,度的作用可就大了。推而廣之,如果我們將天下人之足皆一一測量,然后按其大小分成若干等次度,以甲乙丙丁名之,然后使人人皆知自己之度,這樣一來以后買鞋只需記得自己的度名就夠了,用不著每次買鞋都要測量一次。這樣才能從復雜走向簡單。人人有度才是我們真正的追求,廣而言之:我們要做到寧信度,不信人。”
萬能作文素材名人軼事二
王羲之苦練書法
王羲之自幼酷愛書法,幾十年來契而不舍地刻苦練習,終于使他的書法藝術達到了超逸絕倫的高峰,被人們譽為 "書圣"。
王羲之13歲那年,偶然發現他父親藏有一本《說筆》的書法書,便偷來閱讀。他父親擔心他年幼不能保密家傳,答應待他長大之后再傳授。沒料到,王羲之竟跪下請求父親允許他現在閱讀,他父親很受感動,終于答應了他的要求。
王羲之練習書法很刻苦,甚至連吃飯、走路都不放過,真是到了無時無刻不在練習的地步。沒有紙筆,他就在身上劃寫,久而久之,衣服都被劃破了。有時練習書法達到忘情的程度。一次,他練字竟忘了吃飯,家人把飯送到書房,他竟不加思索地用摸摸蘸著墨吃起來,還覺得很有味。當家人發現時,已是滿嘴墨黑了。
王羲之常臨池書寫,就池洗硯,時間長了,池水盡墨,人稱 "墨池"。現在紹興蘭亭、浙江永嘉西谷山、廬山歸宗寺等地都有被稱為"墨池"的名勝。
王羲之的書法藝術和刻苦精神很受世人贊許。傳說,王羲之的婚事就是由此而定的。王羲之的叔父王導是東晉的宰相,與當朝太傅稀鑒是好朋友,稀鑒有一位如花似玉、才貌出眾的女兒。一日,稀鑒對王導說,他想在他的兒子和侄兒中為女兒選一位滿意的女婿。王導當即表示同意,并同意由他挑選。王導回到家中將此事告訴了諸位兒侄,兒侄們久聞稀家小姐德賢貌美,都想得到她。稀家來人選婿時,諸侄兒都忙著更冠易服精心打扮。惟王羲之不問此事,仍躺在東廂房床上專心琢磨書法藝術。稀家來人看過王導諸兒侄之后,回去向稀鑒回票說:"王家諸兒郎都不錯,只是知道是選婿有些拘謹不自然。只有東廂房那位公子躺在床上毫不介意,只顧用手在席上比劃什么。"郡鑒聽后,高興地說:“東床那位公子,必定是在書法上學有成就的王羲之。此子內含不露,潛心學業,正是我意中的女婿。”于是,把女兒嫁給了王羲之。王導的其他兒侄十分羨慕,稱他為“東床快婿”,從此 "東床"也就成了女婿的美稱了。
萬能作文素材名人軼事三
陶朱公的致富法則
離開越國后,范蠡隱姓埋名來到齊國。到齊國之初范蠡“耕于海畔,苦身戮力”地從事農業生產,由于春秋末年的齊國處于今膠東半島的沿海地帶,是社會經濟相當發達的諸侯國,富有經商天賦的他不久便受到感染,決計易農為商。
他的經營策略大致有5個方面。首先,他認為市場行情,如陰陽五行,輪回循環,變動不居;大地時旱時澇,谷物時豐時欠。旱時造舟船,澇時修車馬,以備后乏,這是萬物之理。其次,知道戰爭要爆發,就要積極做好戰備,了解各類貨物需求的時令,才能把握市場行情的變化。再次,商品價格,瞬息萬變,物價貴到極點,越然下跌,賤到極點,必定攀升。當商品昂貴之時,就應毫不猶豫迅速拋出,視之如糞土而不惜:當商品低廉之際,又要毅然乘時買入,視同珠玉而倍加珍惜。第四,積貯貨物,務求完好,以防日后滯銷。易腐易蝕的貨物,即使價格再高,也不要長期存留,不能輕易固積居奇。同時,水納百川,奔流不息,方能匯成大江大河。貨幣也是一樣,如果讓資金積滯不用,就會成為一堆死錢。只有使它周轉不息,才能變成與日俱增的利潤。
擁有如此卓越超前的經營思想,范蠡自然迅速發家致富,“致產數十萬”而名聞齊地。齊國國君田常決定授范蠡以相印,帶領齊國百姓共同致富。面對田常的任命,范蠡考慮再三還是覺得經商比從政安全且富有價值,但公然抗命不從就有可能死于田常的刀下,于是權衡利弊后決定“三十六計,走為上計”。
離開齊國以后,范蠡來到了宋國的陶邑(今山東定陶),并改名為朱公,此后便有了陶朱公之名。當時的宋國,正是殷商后裔的聚居地。殷人素有經商的傳統。足跡廣布,此后原為民族稱謂的“商人”一詞也就轉化為商賈的專稱。宋國的陶邑,雖然城市不如齊國都城那樣宏大,但處于萬商云集之地,百貨匯流之所,極利經商致富。入陶邑的陶朱公更是如魚得水。
據說,范蠡這套理論不僅使自己致富,還指引著他人致富。曾有一人慕名來到陶邑,向陶朱公請教致富之道。陶朱公在充分了解此人特長和結合市場變動情況進行分析以后,為他指引了一條生財之道。這位士人聽后茅塞頓開,果然迅速發家致富,20xx年之間獲利千萬金。此人就是后來名滿天下的猗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