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放你、我、他,暢游語文新天地
在我國西部農村,中學語文教育還是一塊貧瘠落后的陣地。這是擺在我們每一位語文教師面前不可回避且迫切需要解決的課題。地處我國西部偏遠農村的語文教師,相對信息閉塞,資源短缺,教師們為了上好一堂課,查資料、鉆教材,誨人不倦地講、孜孜以求地改,又是課課檢測又是月考,忙得天昏地暗,不也樂乎,滿以為一份耕耘就會有一份收獲,可誰知換來的卻是學生的厭學成績越來越糟糕。社會各界對農村中學語文教學質量也頗有微詞。造成這樣的后果的根源就在于語文教學擺脫不了為應試而采取的短視行為,萎縮了豐富厚實的語文世界,短失了學生聽、說、讀、寫的空間,忽略了學生語文的實踐操作能力和語文素養的培養,紛至沓來的資料,無邊無涯的題海,搞的師生苦不堪言,語文課成了十足的應考訓練課,其具體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一、 中考“利劍高懸”,農村中學語文教學在考試火爐中煎熬.
在我國西部農村,《考綱》是他們唯一能抓住的救命稻草,它直接左右著中學語文教學。所以聽說讀寫的能力、情感價值觀的培養在這里被輕描淡寫了,被弱化了。于是考試成了他們最有力的法寶:日練、周練、月考、半期考、期末考,可是呢,學生的成績越來越不理想,教學質量越來越差。這不能不引起我們的深思啊! 近年來,不少學校在應試教育的指揮棒指導下,為了提高升學率,采取“魔鬼訓練”和“填鴨式教學”,對學生的學習進行嚴格管理,學生在成績方面提升得比較快,每年都有相當一部份的學生考入重點高中。學生進入重點高中后,紛紛反映“無法適應高中生活,成績無法保持”,剛剛還掛在臉上的笑容一下子僵硬了。中考不是孩子人生的終點,抓住中考,注重分數并沒有錯,但也應該注重學生能力的培養,畢竟全面發展一直是新課程改革追求的目標,也是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需要。
二、 課堂上熱火朝天,課堂外寂了無人.
中學生對語文乏味的現象是客觀存在的,這種現象在農村中學中尤其突出。在教學中,老師往往注重課內,輕視課外。因此,老師經常拖堂加延堂,拼命地講,一門心思不“斜”視地撲在自己的“本本”上,結果不僅嚴重的侵害了學生的身心健康,更培養不出高素質,具有強烈創新意識的人才。我們說語文的教學和學習有三重境界:一、喜;二、苦;三、樂。其實學生對語文是喜歡的,但往往教師教起來很累學生學起來很苦,根本享受不到學習語文的樂趣,這是為什么呢?究其原因,就語文教語文,害怕越雷池一步是其癥結所在。所以語文教師應解放思想,開闊視野,引領學生走出“課堂”,開展豐富多彩的語文實踐活動,激起學生學習語文的強烈欲望,讓學生主動自覺的把語文學習變為內在需要,在體驗中快樂學習,這樣學生既可以輕松的獲得豐富的知識,也可以獲得情感的陶冶,更能促進學生個性品質的發展,提高學生的綜合素質。
三、教師唱滿場,學生乖乖聽講課。
還記得小時候,我們經常唱著“小呀小二郎,背著書包上學堂"歡蹦亂跳地去上學,那時學校是我們的樂園,是我們的天堂。而現在的中學生卻蹦跳不起來了,背著沉重的書包,有永遠做不完的作業。課堂上老師滔滔不絕講,學生在下邊乖乖地聽,學習成了一件痛苦的事,尊重學生,發展個性,成了農村孩子的一種奢望,這樣怎么能提高教學質量呢? 老師是課堂的主導者,學生才是課堂的真正主人。只有擺正了這兩者之間的關系,“課堂”才能成為“學堂”,小時兒歌所描繪的其樂融融的情景才可能重返校園。
綜上所述,農村中學語文教學要擺脫目前的困境,首先語文教師必須徹底解放思想,更新觀念,把自己從應試教育的框框中解放出來;其次教師要不斷加強理論學習,積極投身新課程改革中,打破僵化的傳統教學模式,充分發揚民主,把主人的位置還給學生,變“授魚”為“授漁”,變“要我學”為“我要學”,即解放了學生也解放了自己;最后,語文教學不僅僅是文本教學,這樣,只會把活生生的語文教死,即枯燥又乏味,要積極探討,引導學生走向燦爛輝煌的文化世界,引導學生走向火熱豐富的民眾生活,走向高速發展的當代社會,這樣,我們才能把學生吸引過來,走到鳥語花香、瓜果四季的語文藍天下,暢游語文新天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