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談時間》有感
讀《談時間》有感
江蘇省如東縣馬塘中學初三(2)班冒堅 郵編:226401
《談時間》是梁實秋先生的一篇散文,雖然是老話題,文章也沒有擺脫散文的老格式,但仍有新意。
文章一開頭就講了希臘哲學家的故事。這位叫diogenes的哲學家要求前來拜訪他的亞歷山大帝不要遮住他的陽光。陽光之所以寶貴,除了它有為人們提供光明溫暖的作用外,還有它是任何皇帝所賞賜不到的原因。時間不也是這樣嗎?除了它自身有著巨大的魔力,能改變命運,還有就是它是任何人所買不到的。梁先生借別人之口反駁了總是抱怨自己的時間被別人占用的人。時間被浪費,自己是要負很大責任的。
時間是寶貴的,“時間即生命”、“時間即金錢”的說法,小學生也耳熟能詳,可真正做到的人又有多少呢?難怪 梁 先生自己也說:“可是誰又能趁早體會到時間之‘難得而易失’。”成功取決于是否能早日體會到時間之“難得而易失”。
人生就像一本日歷,一本厚厚的日歷。日歷一頁一頁地翻過,就會深切體會到人生之短暫,一雙無形之手正推著你向死亡走近。這樣說就沒有比喻那樣輕松,因為面對著的是一個嚴肅的生命話題。如果真有這種日歷,每個人看著就會有些恐怖,既不是西方恐怖片的畫面之恐怖,也不是東方恐怖片的情節之恐怖,而是人格中對死亡的恐懼,也可以說是對生命的留戀。為什么要留戀生命呢?因為有了生命就可以享受生活,在物質和精神上得到滿足,做自己想做的事。生命是這么美好,但到了日歷的最后一頁是想留也留不住的,所以不免有些遺憾。高尚的人不會欣賞將死的人對車子、票子、房子的遺憾,倒會欣賞香港“賭王”的“希望年輕人不要走我這條路”和孫中山的“革命尚未成功,同志仍需努力”。他們雖都有遺憾,但都無愧于時間。“賭王”一生以賭為業,賭術上精益求精,成功自然是不言而喻的,但他最后發現自己走錯了。雖然成功了,但因為自己的榜樣會使年輕人沉湎賭博而輸掉前途,輸掉人生。一生的價值、時間的作用,不在金錢中體現,而在生命最后一刻的最后一句話中顯現出來。孫中山為革命一生奮斗,死也不忘卻,話雖樸素,卻折射出時間的光環,時間證明了他的成功。無論是錯位成功后的覺醒,還是為真理奮斗的堅持都無愧于時間,都重于泰山。
時間已走過,我愿抓住它的尾巴。這是我讀《談時間》的一句感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