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八上單元同步作文·第六單元:怎樣搜集資料
題解
1.定一個研究主題,圍繞這個主題,或到圖書館、或上網、或實地考察采訪搜索你所需要的材料,并將材料進行整理,然后完成一篇專題性的小論文。
2.題目自擬,要求資料盡量真實,論證過程條理清晰。
范文
一個令人憂慮的問題
廣西 鄧贊民
今年寒假,我乘公共汽車回家。看到村里有不小的變化:村前那一片片樹林不見了,取而代之的是一幢幢小樓房。使我驚奇的是:村前的稻田里也矗立著十來座小樓。
我一回到家,就問爸爸為什么有這么多人違章建房,爸爸卻自豪地說:“現在田在‘自己’手里,大多數人家手頭又有點兒錢,農民嘛,有錢當然要建房子。”我說:“違章建房難道國家允許?”我爸爸說:“什么允許不允許,管他呢?況且政府不是重申不再實行‘文革’那一套嘛!如果農民建房,政府給拆了,豈不是實行‘文革’的‘砸’字?”
我不想再問什么,帶著思考走上了我家樓頂。
我家是1987年春節前建房的。那時,新的《土地管理法》還沒有公布實施。但如今的許多樓房卻是在《土地管理法》頒布后建立起來的。記得1986年暑假期間,我就聽到許多人在計劃夏收后留下部分水田,不種水稻,用來蓋房。碰巧,在9月末,報紙上頒布了《新土地管理法草案》,明文規定1987年1月1日起實施。熱鬧一時的規劃建房的事總算平靜下來,但我爸爸卻抓緊時機,在1987年1月以前把房建好了,他還時常向人夸他看得“準”。可現在《土地管理法》頒布一年多了,為什么還剎不住這股違章建房的歪風呢?
第二天,我走訪了幾個違章建房戶。與他們的交談中,我了解到農民建房的原因主要有三條:
一、對違章建房處罰太輕。占地1平方米才罰五六元錢,農民認為罰這一點點錢,根本就不是罰,相當于開商店、辦工廠向主管部門交錢辦執照一樣。罰了款,拿了建房許可證,就立即打地基豎墻,這給農民造成了錯覺:交錢給政府,就可以建房。
二、對土地管理法宣傳不夠。許多人錯誤地認為現在是單干,田在自己手里,是自己的。再過幾年、十幾年你知道會怎樣?所以許多人眼下不缺房也建房,錢不夠借錢也要建房。
三、對物價上漲的誤解也是農民亂占耕地建房的一個原因。現在,農民手里有錢了,這三五千元不算多。他們說,現在磚、瓦、木料都漲價,手里的錢越來越不頂用,把三五千元送銀行儲蓄,再過幾年,怕只值三五百元了,不如現在用來建房實惠。
俗話說:“發家靠工業,起家靠農業。”耕地沒有了,失去了根本,憑什么起家?又拿什么作為基礎發家呢?失去了農田,一切都將站不穩,我為此十分擔憂。
他們為什么能在智力競賽中獲獎
——北京市中學生智力競賽情況分析
佚 名
去年暑假,在中央電視臺舉辦的北京市中學生智力競賽中,101中、和平街一中和206中三所學校獲得了團體優勝。我們同這三校的領導、部分教師以及參加競賽的19位同學進行了座談。
一、從小就閱讀各種課外書報。
“你們能在競賽中取得好成績,主要原因是什么?”“看課外書!”同學們異口同聲地回答。葉海翔同學是101中競賽時的主要得分手。他說:“在答題中,有一題問:糖怎樣才能點著?我在《130個科學游戲》中看過,所以答對了。還有一題問:抹香鯨吃烏賊,逆戟鯨吃小魚蝦,藍鯨吃海豚對不對?這道題的答案是我在《海洋的秘密》上看到的。還有一題要求背誦陸游的《示兒》,我看過《陸游的故事》,所以,一口氣就背了出來。”他說,“少年百科叢書”和《我們愛科學》對他幫助最大。
據統計,19位同學每人經常閱讀報刊在7種以上,讀過的書都近百本,其中,單“少年百科叢書”就有十幾種,包括《中國歷史故事》、《中國古代科學家的故事》、《太陽元素的發現》、《浮力的故事》、《葉綠花紅》、《飛向星星》、《數學萬花筒》等等。他們閱讀課外書有兩個特點:一是多,二是廣。數、理、化、天、地、生、文、史、哲、外語、音樂、美術、常識無所不包。有的甚至還讀了一些內容較深的書,如《天體運行論》、《藝術哲學》等等。 這些同學啟蒙教育的時間比較早,閱讀課外書籍時間也比較早。大部分同學從小學二年級就開始看文藝讀物,三年級看科普讀物。看得最早的,二年級就讀科普雜志《我們愛科學》了。未參加競賽的同學,大多數是小學三年級才開始看文藝書,看科普讀物則更晚。
讀那么多課外書會不會影響學習?同學們的回答是:“不會”。“看課外書對學習有促進。”206中的賈在申說:“我上小學時,作業多,又貪玩兒,功課時常不及格,覺得學習是件苦差事。后來,讀了《愛迪生》,我認識到:學習并不難,只要艱苦努力,一定能達到目的。從此,便下決心做一個知識豐富的人。我連續讀了20本《十萬個為什么》,雖不能看懂全部內容,卻培養了我濃厚的學習興趣。天長日久,知識面廣了,思路開闊了,課堂上講的內容也容易理解了,學習成績就慢慢趕了上來。”
二、這些學生思想活躍,有一定的發現問題、分析問題的能力。
調查中我們感到,這些同學有個共同特點,就是頭腦靈活,思想活躍。這與一些片面追求分數的同學成了鮮明的對比。思想活躍的一個表現是思路清楚,我們當場出了一道邏輯推理題讓他們解答,他們很快就算出來了,方法也正確。
三、注意全面發展。
這些同學的學習成績普遍不錯。初一的期末成績是:19名同學中有12名被評為三好學生。他們的數學、外語成績都是優,生物、語文等科也是優。據教師介紹,這些同學的學習成績并不是班里或學校里的尖子。他們有廣泛的愛好,有的參加生物小組,有的制作航空模型。我們調查的19位同學共報了26項喜愛的課余活動,充分證明:這些同學都是注意全面發展的。
扇子的文化
吳 潔
扇子是人人愛好的玩物。扇子的應用始于很早的時候,大約在晉代之前就使用了。傳至今日,它的形式并沒有多大的變化。最普通的有紈扇、折扇、葵扇、芭蕉扇等。其制作也很有講究,紈扇制作之精致,與粗俗的蒲扇實在是有天壤之別,紈扇好比北平的少奶奶,蒲扇則好比山村里淳樸的山民。
在古代,扇子為女子所喜愛,她們使用扇子絕不僅僅用來扇風除汗。她們或裝飾,或蔽丑,或撒嬌,或嬉戲,或寄情。
扇子在我國古代的詩詞中常有提及。唐代詩人王昌齡有“奉帚平明金殿開,且將團扇共俳徊。玉顏不及寒鴉色,猶帶昭陽日影來”之詩。是寫宮廷婦女不見王之苦,拿著團扇悵望徘徊。杜牧有“銀燭秋光冷畫屏,輕羅小扇撲流螢。天階夜色涼如水,坐看牽牛織女星”。扇子本是夏天用來揮風取涼的,秋天就沒有用了所以古詩里常以秋扇比喻棄婦。《水滸傳》中有:“赤日炎炎似火燒,野田禾苗半枯焦。農夫心內如湯煮,公子王孫把扇搖。”這是用扇子來表示貴族們生活之安逸。
在我國古典戲曲中,有許多故事情節與扇子有關,如《西游記》《紅樓夢》《包公案》等;還有許多就以扇子為戲名的,如《桃花扇》《買花扇》《檀香扇》等。西洋戲劇也有以扇子為戲名的,如話劇《少奶奶的扇子》,就用珍貴的羽扇來表示女主人的性情。
揮扇,顯得有儒雅之氣(譬如諸葛亮)。古代文人還喜歡在扇子上題字畫畫,既避免了扇面的單調,又增加了雅趣。唐寅、鄭板橋就留下大量的作品。
扇子還有其他的用處。交際時做禮物,戀愛時來寄情,商店中做廣告,大熱天遮太陽……《南齊書》中記載:“淵人南,以腰扇障日。”唐宋之問詩曰:“且握青紈扇,時將日影遮。”
小小的扇子,卻蘊藏著深厚的東方文化的精蕾,正應了那句“一粒沙里看世界”的哲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