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生回憶端午節日記600字三篇
篇一
五月五,是端陽,龍船下水鬧長江。
梔子花,靠墻栽,年年十五白花開。
五月端午正是梔子花開的季節,那潔白如雪的梔子花香四處飄動著,沁入心脾的芳香在這座益陽古城的大街小巷飄蕩起來……
我的老家在新橋河古鎮,每年的四月二十八,就掀開了端午節的序幕,沉寂一年的河流熱鬧起來了!龍船隆隆重重地下水了,鞭炮噼噼啪啪地高唱著,鑼鼓咚咚嗆嗆地吶喊著……這熱鬧,一直持續到五月十六才結束。
回憶童年的端午節,記得在小時候可盼著劃龍舟啦,小時候雖不怎么理會為什么要劃龍舟?但也在那些天里,能看到許多鄉情鄉俗:家家包粽子、各自家門掛艾葉菖蒲;還有人家“送節”的習俗等等。
過端午劃龍舟,五月初五,是龍舟比賽日,是一定要去河邊的,而奶奶總是特別的囑咐我兩哥哥,一定要帶好,別不管*只顧自己看!
最讓我們小孩子喜歡的吃食還有水煮咸鴨蛋。奶奶每天總是要在我胸前別一朵梔子花。因那時太小,只認為佩戴身上是漂亮和香味兒,不懂得奶奶的那分深層的情素。現在回想起來,小時候的我是爸媽的掌上明珠,更是奶奶的心肝寶貝。
童年過端午節,我們小孩子感興趣的卻不僅僅是喧騰激烈的龍舟賽事,讓我們留連忘返的還有那熱鬧的街市,林立的店鋪,琳瑯的商品……玩餓了,就吃蠶豆,渴了,就買一支白糖水冰棍或綠豆冰棒。貪婪地吮吸著,那份滿足那份欣喜,也絲毫不遜色于汗涔涔地擠在人堆里看賽龍舟。
轉眼幾十年過去了,神州大地有了翻天覆地的變化,古鎮也不再是我童年時的模樣了。據說始建于明代的麻石的街道,還有那大氣壯觀的大碼頭沒有了,那陳舊的吊腳木樓都不復存在了。
我奶奶也走了三十多年了,但每年一到端午節,我就想起奶奶給我胸前佩戴那朵梔子花的情景仍在眼前,奶奶,您雖走了,但您的那份慈愛是我永遠忘不了的情愫……
篇二
明天是農歷五月初五,是端午節,也叫“端陽節”、端午也稱端五,端陽。五月初五,正是最美好的時光。記得我小時候,端午節好象是與割麥連在一起的。許是為了祈祝麥子的豐收吧,端午節這一天的吃食往往特別豐盛,早上包粽子煮雞蛋、蒸包子、土豆粉條燉肉,我總是在頭一天就在門上插上兩支艾蒿,一直延續到如今。
端午節又叫“五月端午”。五月是整個熱天的開端,五毒蛇開始活躍,傳說鬼魅魍魎也會猖獗,這些都會給人特別是會給無所顧忌又無抵抗能力的孩子帶來災難,必須在五月端這天集中地為孩子消災防毒,因此,人們在這天掛鐘馗像,懸掛菖蒲、艾草,游百病,佩香囊,賽龍舟,比武,擊球,蕩秋千,給小孩涂雄黃,飲用雄黃酒、菖蒲酒,吃五毒餅、咸蛋、粽子和時令鮮果等。
關于端午節的由來,說法甚多,有紀念屈原說;紀念伍子胥說;紀念曹娥說;其實端午的起源,是中國古代南方吳越民族舉行圖騰祭的節日,比屈原更早。但千百年來,屈原的愛國精神和感人詩辭,已廣泛深入人心,故人們紀念屈原之說,影響最廣最深,占據主流地位。在民俗文化領域,中國民眾把端午節的賽龍舟和吃粽子等,都與紀念屈原聯系在一起。
端午節紀念屈原的傳說是,屈原是春秋時期楚懷王的大臣。他倡導舉賢授能,富國強兵,力主聯齊抗秦,遭到貴族子蘭等人的強烈反對,屈原遭饞去職,被趕出都城,流放到沅、湘流域。他在流放中,寫下了憂國憂民的《離騷》、《天問》、《九歌》等不朽詩篇,獨具風貌,影響深遠。公元前278年,秦軍攻破楚國京都。屈原眼看自己的祖國被侵略,心如刀割,但是始終不忍舍棄自己的祖國,于五月五日,在寫下了絕筆作《懷沙》之后,抱石投汨羅江身死,以自己的生命譜寫了一曲壯麗的愛國主義樂章。
傳說屈原死后,楚國百姓哀痛異常,紛紛涌到汨羅江邊去憑吊屈原。漁夫們劃起船只,在江上來回打撈他的真身。有位漁夫拿出為屈原準備的飯團、雞蛋等食物丟進江里,說是讓魚龍蝦蟹吃飽了,就不會去咬屈大夫的身體了。人們見后紛紛仿效。有的拿來一壇雄黃酒倒進江里,說是要藥暈蛟龍水獸,以免傷害屈大夫。后來為怕飯團為蛟龍所食,人們想出用楝樹葉包飯,外纏彩絲,發展成棕子。以后,在每年的五月初五,就有了賽龍舟、吃粽子、喝雄黃酒的風俗;以此來紀念愛國詩人屈原。
篇三
又是一年端午節,又是一年粽葉香!
已經好幾年家里不包粽子了,每每都是小姐妹婆婆包著燒好喊我去拿,她包的粽子小巧精致,吃在嘴里,糯糯香香……有了家的味道,渲染得淋漓盡致。
出了嫁的女兒,一般,這一天都會回娘家。自然不會空手,少不了一些禮物,美其名曰“送端午”;于是家家的廳堂里,多了歡天喜地的說話聲,孩子的哭鬧聲。這些聲音,院子里掩不住的清香,把莊戶人家的快樂和滿足,舒展著惟妙惟肖。懸蒲掛艾,自然是少不了的事。撇開浮華,總覺得少了些以前的滋味,少了些浸泡在日子的芳香綿長。
下午陪母親看《非誠勿擾》,說實話,我有點厭惡這個節目,總覺得上面的女孩在故作姿態,惹人生厭。但細細看來,我才明白,她們之所以那么尖銳,那么犀利,那么刻薄,無非是同所有的女子一樣,希望得到一個包容喜愛自己的人。
我們容易對現實世界失望,久而久之會變得麻木,認為一切都是子虛烏有,認為一切都不過如此。但我們的精神世界總需要一些童話,一些幻想,我們的心才不至于失去感動,才不至于冷漠。是的,我們總有否定自己的時候,總有失敗頹唐的時候,慶幸的并不是因為別人的安慰,而是有同樣備受煎熬的同類用盡全力地為你療傷。
過節,也許就是“綿延一種活著的方式”,要能夠“記得起”“喚得醒”“回得來”,說得多好。還有一種懷念的方式,那就是好好生活,不庸人自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