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家的春節初中說明文
篇一:
臘月三十是個團圓喜慶的日子。這一天家家都是最忙的時候,人們一刻都不閑著,也是最團圓的時候。爸爸和我擦玻璃,媽媽忙著打掃衛生,以便在新的一年中顯出萬象更新的氣象。當然貼對聯是必不可少的,紅紅的對聯貼在門口,一下子就有了年味。屋里也變得干凈整潔。三十這天,還有一個重要活動,就是年夜飯了。全家人聚在一塊,奶奶、大伯、大媽、媽媽在一邊忙活著切菜、洗菜、包餃子……為這對豐盛的年夜飯匆忙準備著。而我和姐姐、哥哥卻蹦蹦跳跳,在一旁挑著各種口味的糖,吃個不停。年夜飯和往年一樣,依舊是雞鴨魚肉拌上四五個小菜,但我在白天吃盡了甜品,往往吃不了多少大餐,只是嚼著幾個涼菜一品口味。
從四面八趕回家的一家人和和美美地吃完年夜飯后,便是我們的自由時間了。桌上擺好了糖果、瓜子、水果……大人們一邊嗑著瓜子、看著電視,等待著春晚的開幕,一邊聊著家常話,我們迫不及待去樓下放炮。春晚結束時,我已經快睡著了,但窗外“噼哩啪啦”地響起了禮花聲,讓我興奮地無法睡眠。鞭炮零零星星地響了一夜,家家的紅燈籠亮了一夜,除夕的夜晚是美的,院里的鞭炮紅紙似乎告訴我們來年會紅紅火火。
初一早晨,匆匆吃完早飯,穿上新年的衣服,打扮整齊,去隨大人走親訪友。街上人們互相打著招呼,互相祝福著。
湯圓上市,春節便接近了尾聲,春節的忙碌在無聲無息中遠去,留給人們的是深深的眷戀,大掃除、貼對聯、掛燈籠、鞭炮、年夜飯、糖果、壓歲錢、走親訪友等民俗一一俱在,我不禁為中華文化的魅力感到驚嘆!
篇二:
在我們家里,春節從小年就開始啦。買年貨成了頭等大事,我們先在馬家羊肉館里買了一只小羊,又買了幾斤牛肉;還去了黃河邊上抓了幾條大鯉魚。把家里收拾收拾,到了十二月二十七那天回到了市里去過年。
到了大年三十那天,我們前往我的太奶奶家吃午飯。到家后,他們還在包餃子,我就自然的成為了運輸大隊長。所謂運輸大隊長,就是奶奶搟好面皮后,我就送往正在包餃子的二爺二奶。送完餃子后,就該切羊肉了。我看著爸爸一刀一刀切開羊肉,切開蘿卜連同羊肉一起放入沸水中去。不久,開飯啦。每人有一碗米飯,桌上的飯也是琳瑯滿目:有火腿、羊肉、牛肉。真是令人垂涎三尺。吃飯時,老爸他們還喝紅酒,個個喝的臉像高粱一樣漲紅。吃完飯后我也加入了收拾桌椅的行列,又是搬凳子、又是掃地。忙的不亦樂乎。晚上我們還看了春晚。
到了初一,家里更熱鬧啦。我的叔叔[其實只比我大4歲]帶我去放鞭炮。他先把頭的幾個小炮摘下來,露出了一根白線,那就是引線,他將引線點燃,告訴我馬上跑回屋,不一會兒,“噼里啪啦”的鞭炮聲響起來了,一會兒,那幾百響的鞭炮才停止了放響。放完鞭炮,該磕頭了。磕頭是一種孝道的傳承,表示對長輩的尊敬,我的太奶奶特別講究這一方面,連我那一歲半的妹妹也不放過。磕完頭后,該給壓歲錢啦。姑奶給了我200元,二奶給了我200元,爺爺方,給了我20xx元。哼,老媽最摳門,連100塊也不給我,直接連壓歲錢都沒給。回到爺爺家后,我的姑夫也給了我1000元。
這就是我家那祥和的春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