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茶記
古之時,一人嘗博覽佛經諸傳,自以胸中佛學博大精深,時人亦贊之。自忖曰:余雖精于佛學,奈非佛門弟子,未知得其精否。遂往禪院去之。
寺有一老僧,德隆望尊,時人謂能一語道破禪機,一言盡物中之理也。既至,小僧待之。生以為此等人物不足以視,乃傲小僧。老禪師聞之,皺眉嘆曰:此子雖有佛學之才,奈何無佛學之量,吾且教也。
老僧至,親待后學,為之沏茶。少頃,杯滿,然僧注之不停,水溢。后學不解曰:“杯已滿,為何不止?”僧笑曰:“然,既已滿,何注之?”后學愧然紅羞,自責其無知。
此中甚有學問。杯者,若人之心也,初時空虛如萬物之鴻蒙洪荒,必以利器琢之,辟疆域以儲物。少時,杯中空虛,乃始學于師,既而自學群書以明理尚義。及有小成,乃游學天下,一者為開眼界,審視天下之物;二者為博聞強知之時煉其精力,趁時傳其思與名。
人,不學則無知、無禮、無恥,是以必學之,猶以杯盛水,多則智,少則愚。水者,猶天地之精華,萬物得之而生。心既為杯,水自是天下之理。若勤學,則水緩緩入其杯,以盈其實。然則杯有其極邪?
曰:必無其極。人之無極,在于勤學耳。一日三思,則積年累月必有成;一朝五檢,則必有高尚之禮格也。猶此杯,若杯已定,盡壺傾之,不過一杯;若一凹谷,盡雨傾之,則有一湖;若地之巨陷,盡天地之澤注之,則其量浩渺無際矣。
老禪師之語猶其禮也,后學之無知,乃妄自尊大,實則小杯耳。若不擴其胸量,復其大志,終其一生,不過耳耳。
蜀川封塵曰:心幾何,則智幾何。若以小器論之,雖有明師而無其成,若以虛懷苦谷擬之,則自有天地靈氣助之。豈不聞曰:“海納百川,有容乃大。”是謂此理也。后世以其奇聞,傳之。余有幸聞之,覺其中大有妙處,乃以筆記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