拖延成功的絆腳石
世上有成功,也有失敗,然而事業難成易敗的原因是什么呢?當然主客觀因素都有。屈原所吟:“與前世而皆然兮,吾又何怨乎今之人”,是對世問無助的慨嘆。的確,歷史上生不逢時,難成大器的人不少,但現在,我們所處的時代突飛猛進,正是有才能的人大展身手的好時機,客觀困難相對小了許多。若充分發揮主觀能動性,奮進不息,一定能在時代大潮中呼風喚雨,事有所成;忽視了這一方面,我們將會碌碌無為度過一生。
大凡無為者都有這樣一個毛病—拖延。大家知道扁鵲見蔡桓公的故事,扁鵲三番勸蔡桓公治病,可蔡桓公諱疾忌醫,一味拖延,結果丟了性命。做事何嘗不是這樣?只知拖,是萬萬干不好的。想成才的人,就不要畏懼學海的跋涉;立志成功的人,就要學會奮進拼搏。
有的人在成功的路上被困難嚇住了,他的懦弱無能表現出來就是拖延。
有幅漫畫是這樣描述的:一個人身陷孤島,先后夢想過大輪船、小帆船或一塊斷木,能把他從島中解救出去,但等到輪船開來的時候,他已變成一堆白骨。這幅漫畫能給我們很深的啟迪:主人公就是一個習慣拖延的人,只坐在那里等,卻不站起來自己找出路,結果至死都是一場空。若我們也像他一樣,面對困難就畏縮,就放棄,那么,成功離我們始終是遙遠的。
另外有些人,拖延是他們懶惰的反射。有了“做與不做差不多”的想法,即使目標就在眼前,也懶得再進一步,天長日久,不知不覺陷入拖延的泥潭,漸漸被淹沒了,成功的機會都失去了。
一位心理學家曾做過調查,百分之九十五的人有拖延的習慣。結果是令人吃驚的。人的大腦決定著人的行為,拖延也不例外。要想改掉這個毛病,應從人的自身下手。首先,我們應建立自信心,確信別人能辦到的事情自己也能。
第一名與最后一名的差距不在分數,自信是關鍵,它是一步步建立起來的,需要的是付出和時間。“不會做”不是理由,不肯做、不用心學是病之所在。
我們付出了汗水,一定會有收獲;新的成績還會激勵我們再接再厲,就好比運動場上的接力賽。自信就是那根接力棒,幾經輾轉后,會和我們一起到達終點。
阻礙我們成功的最大敵人是自我。一生中你有了幾次能做到超越自我呢?真正做到駕馭自己,需要的是恒心和毅力,勾踐為報亡國之仇而臥薪嘗膽,就是最好的證明。聽任懶散情緒的擺布,各種拖延的想法也隨即而生,不管它是什么,都會使你的事情越積越多。
與其到最后費力,不如平時多做一些,這就是“攢矢而折之,不若分而折之易也”的道理。所以必要時,我們要學會自迫,今日事今日畢,不能拖。拖延可以說是心理上的一種病,我們不學蔡桓公小看它,而是當勇士,面對它,消滅它。消除了這塊絆腳石,我們成功的路一定會平坦許多,開闊許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