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空缺叫好
國家自然科學獎一等獎2019年空缺了8次!作為一個近14億人口的大國,從來沒有獲得諾貝爾獎,已夠讓人難過,現在連自己國家的一等獎也多次空缺,這實在有些讓人悲嘆得無以復加!
不過,冷靜思考之后,在扼腕憂嘆的同時,其實我們更應該為這種空缺叫好!沒有就是沒有,絕不濫竽充數。不講人情與面子就是對科學本身最大的尊重。國家自然科學獎一等獎的空缺表明:寧缺毋濫是王道。
一等獎的空缺證明了我們國家的科學研究還處于落后的境地,這是不是就可以推斷中國人的科研能力和水平低于世界其他國家呢?答案是否定的,楊振寧、李政道、丁肇中、朱棣文……這些華人科學家的科研能力與成果可謂名震寰宇。華人王曉東當選美國科學院院士后說:“華人在科學研究領域可以做得一點都不比別人差!”由此,反觀國內的現狀,啟人深思。
這個空缺給科研工作一記最響亮的耳光!國家每年都會加大對科研經費的投入,然而一個幾百萬的科研項目最后只換來一兩篇垃圾論文,這其中還摻雜了太多的學術造假。網絡上揭露的各科研機構、高校等研究人員涉嫌論文抄襲,“你方抄襲,我登場”,好不熱鬧。而有些經費則成為個人的私有福利?將錢花在了吃喝玩樂上。日前,就有媒體揭露中科院院士候選人段振豪私自挪用科研經費。生物學家貝時璋說:“學問要看勝似我的,生活要看不如我的。”可放眼今天,真正能做到這一點的人微乎其微,更多的人追求“生活要看我的,學問我就看他的”。
此外,其他各種追名逐利的現象也充斥于學術機構,領導們貪大求全、教授們走穴成風,沒有一點潛心研究的氛圍,反而成為人心浮躁、物欲橫流之所,一些原本有些能力的人在物欲面前也失去了上進的動力,淪為金錢的奴隸和物質的仆從。
不知這份沉甸甸的空缺能否驚醒懵懂的國人,如果能,我們真應該為這種“空缺”叫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