顛沛流離的記憶
在我還是青蔥小丫頭的時候,在那個為錢奔走的年代里,歷經了一次次的搬家,終于過上了一段不再顛沛流離、稍稍安定的日子,然而為此在我的成長歲月里還是付出了諸多辛酸。
(一)自行車
初一畢業那年的暑假,臨近開學,我擁有了人生中第一輛屬于自己的自行車,新的。那時的我,還有些弱小,然而對錢的認知應該是比一般人深刻的。為著一些,我放棄了暑假時光,十四五歲的年紀,還是未成年,連最基本的要求都沒達到,父母通過關系為我與姐姐借來了兩張身份證,通過同學的父母尋了一份工作。
于是那個盛夏里,我頂著別人的名字當了兩月我不曾認識的陌生人,辛苦兩月換來了八百多塊錢,很少不是,為此付出的代價卻是很大,手臂上留下了永遠也消不去的傷口,像極了猙獰的眼睛,開學的時候還嚇壞了不少同學,原由我回的很是云淡風清。從受傷到愈合,自始至終我都不曾哭。
后來的開心足以忘掉一切辛苦,因為媽媽說:做為獎勵我可以要一件禮物。那時我毫不猶豫的說了要一輛自行車,于是開學的前幾天,爸爸與媽媽帶著姐姐和我一起去買了自行車,紅色的車子,漂亮極了,我自己挑選的。還記得開學前一天我從圍欄上摔了下來,雖然不是很嚴重,但也無法再正常走路,于是有幸享受了一段溫馨快樂的時光,姐姐會騎著小紅車一路帶我到學校,不說我重,不說累,不要求我來帶她的一路前行。
那是第一次踏足社會,后來的后來寒暑假里卻有些成了惡夢,是習慣還是必須…總之開始每次每次不需要我們提出來父母便會去尋找我們可以做的工作。不為興趣,不為鍛煉,只為可以賺錢,哪怕得到的報酬很微薄,但當時的想法是總好過沒吧。我無從拒絕,從小教育的是欠下這個家里太多,既然可以就要為這家付出最大的努力。
(二)搬家
忘記搬了多少次家了,只記得搬家的標準是房租要便宜、地點還離父母工作的地方近。我們是無關緊要的拖油瓶似的,隨著父母的工作變動一次次的搬家,在陌生的環境里日復一日的奔波于學校與家之間,直到陌生變熟悉,然而通常熟悉不了太久就又要奔赴另一個地方。猶記得曾經搬過離學校最遠的一次是騎著自行車都要一個小時,那是周末搬的家,還未來得及熟悉周圍的一切便迎來了周一,我與姐姐便在這陌生里回憶著昨天夜色里行來的方向、憑著直覺、踩著破舊的自行車行在一條完全陌生的道路上,那種惶然慌張又強裝鎮定的心情現在想來都覺得委屈,然而終是幸運的,最后準確無誤的抵達了學校。
想來,認路的本事就是這么練出來的吧,值得慶幸的是這讓我在后來的陌生城市穿梭中從不曾迷失方向。
(三)老路
回歸正題,一開始想說的只是這條路,那是我上學年代里最后一次搬家后往返學校與家之間必行的道路。大概就是這么記下這條路的吧,以至于多年以后重新走過還是能清晰記得。
今天,穿過那一排排的小洋樓,我再次行在這條老路上,物是人非在這里得到了很好的體現,老房子里敲著木魚念念有詞的老奶奶們不見了、加貝的超市換成別家的了、以前阿姨開的小小雜貨店現在成了賣千層餅的、路的盡頭多了一個高架橋,下面冒出很多賣水果的,我甚至看見有賣西瓜的在攤子后面搭了小棚架了床,儼然是長住于此了……
這座城市每天都有人來、也有人走,每個角落每天都在發生著變化,這條路已然陌生了許多,但卻也有讓人懷念欣喜的地方。
入口的那家商店還是在那里、拐彎處的仙人掌依然開的碩大而堅韌、那家常常去買菜的店也還在那里,老板娘依然忙碌在小店面里、回收舊家具的店還依然立在那里,門口堆滿物品……
熟悉的感覺帶著某種感動涌上來,百味陳雜,一路行走回憶起了很多很多。從離鄉背景的那天開始,似乎就一直在不停的搬家。搬家、搬家,每次都是從這里熟悉了便搬陌生的那里,于是又要重新認識這些道路,等到新路變成老路的時候又繼續搬往另一個地方,顛沛流離中誰能想到還能走過曾經走的路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