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東的詩意
飲早茶、逛花街、聽粵劇、賽龍舟……自小在嶺南長大的我,讓生活中的光與影、晴與雨,挾雜著一份身為廣東人的喜悅滋味,映入心靈之窗,觀桃紅柳綠,看人間春光。廣東不只是一個名詞,更是一個驚嘆號!在她的臂彎中,人們醞釀出了一份詩意。她在哪里?她在蘇軾“日啖荔枝三百顆,不辭長作嶺南人”的愜意滿足中;在阿叔阿婆唱“落雨大,水浸街,阿媽擔柴上街賣”的悠閑得意中……她更在我的心里。讓我打開心靈之窗,尋一份詩意。
縱清風揉皺了歲月,任細雨打濕了流光,泯滅不了的是嶺南的美食。美食清淡素雅,正如一首精致的五言詩,吟哦出濃淡相生、不緊不慢的生活情調。清晨,伴著鶯啼雀囀,我和爺爺奶奶趕著去飲茶。俗話說:“食在廣州,廚出鳳城。”生活在充滿美食誘惑的城市,怎能蒙頭睡懶覺,當然要迎著旭日喝早茶。點一份清蒸鳳爪、倫教糕,要一份豬肉肥腸、順德雙皮奶,不一會兒,餐桌上便布滿了色澤鮮亮的佳肴。即使不是玉盤珍饈,但香味撲鼻,便讓人不由得拿起筷子。廣東的食物,不像湘菜、川菜般以辣為主,而是偏甜,以清淡為主,不掩蓋菜肴本身的香味。正如生活,不濃不淡,顯露自己的本色而不加掩飾。當我凝視這滿桌的美食時,總感覺自己進入了一幅別具風味的山水畫作:這里聚集了排列齊整的青蔥韭菜、攜雜海腥味的螺片、仿佛嗷嗷待哺的乳豬、一起嬉戲的小魚小蝦……正當我看得入迷,迎面上了一碗新的菜肴,才發現這不是生趣盎然的畫作,而是廚師烹飪的佳品。是的,在廚師的精心調味、食客的細心品嘗中,我咀嚼出了詩意:生活,不可能一味地濃郁,抑或一味地平淡,濃淡相生,甘苦相承,悠閑地靜心品味,總有新的發現。在嶺南美食中,我品出了清淡充實、悠閑自得的廣東詩意。
縱清風揉皺了歲月,任細雨打濕了流光,泯滅不了的是江上的風情。扒龍艇、賽龍舟,吟哦出的是一首奔放自如的詩。廣東以江為友,以水為伴,河網密布,少不了江渚人家。傳統的漁民一生浸潤在溫柔水鄉。血色未定,小兒在河涌嬉戲;血色方剛,青年男子出海捕魚;血色既衰,老人垂釣河畔。水上的活動,讓我印象最深的莫過于賽龍舟。端午那天,我和家人早早來到江邊,雖不見有船,亦能聽見遠處如“悶雷”震震,“雷聲”殷殷,巨龍驚醒了,奮起了,騰飛了。伴著隆隆鼓聲,龍頭出現了。助威聲、吶喊聲頓時沸揚成一片。健兒們坐在舟中,目光堅定地注視前方,“一二一二”有節奏地叫喊著。排在最前的龍舟上,旗手威武地揚起旌旗,眾人眉頭緊鎖,目不斜視,向終點不斷邁進。后面的船只不甘示弱,頓時旌旗飄揚,鼓聲震天。壯哉!爭相奮進的龍艇!雄哉!壯實剛強的健兒!船過處,漣漪上泛起細碎的金光,人們的臉龐如清朗的陽光。水過無痕,但人們用自己的心血以水做紙箋,鐫刻下拼搏向上的小詩,隨水流之處,寄送到各個地方。在水上活動中,我品出了廣東奮發向前、拼搏向上的詩意。
縱清風揉皺了歲月,任細雨打濕了流光,泯滅不了的是小巷旁的古屋古房。開平碉樓、嶺南騎樓、碧江金樓,先人的智慧凝聚,文化與地理環境的碰撞,吟哦出的是別具特色、風格迥異的詩。當夏荷綻放自己的笑靨,湖水擦亮自己的明鏡,蛐蛐哼唱自己的小曲,那一棟棟古樓靜靜佇立,俯視著奔走忙碌的行人。我來到碧江金樓,想象著那燦燦金光下一個家族的榮華;身臨開平碉樓,反思著那千瘡百孔中一個時代的痛苦。而最具嶺南特色的騎樓,在烈日下給我蔭庇,送我清涼;在夏雨中,讓我隔著雨簾歆享屋外的朦朧。一定的地理條件造就一定的民俗文化,一定的民俗文化孕育一定的建筑風格。當唐朝的瓦當不再锃亮,當鏤刻的雕窗褪去往日的光華,這并不會讓我失望。因為這里的一磚一瓦,或許葉問走過,康有為走過,黃飛鴻走過。我于此逡巡,感受著古建筑的脈動聲,尋找著飽經風霜后更具光華的詩意。在古屋古房中,我品出了飽經磨難、風味猶存的建筑的詩意。
遠處,“小蠻腰”正好奇地挺直腰桿打量著川流不息的人群。廣東鱗次櫛比的高樓、蜚聲國外的電器品牌,以及在這個地方“居住”良久的粵劇、粵菜,是不是讓她有種眩暈之感?所幸的是,這“新”與“舊”的融合,并未讓廣東的風土人情改變,那詩意仍棲息在美食中、江水上、古樓里……“小蠻腰”或許察覺不了,但我們呢?我們看見了,聽到了,嗅出了——廣東的詩意。
縱清風揉皺了歲月,任細雨打濕了流光,我們且吟且唱,且歌且行,行走出一段屬于廣東的流年盛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