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書有感
半畝方塘一鑒開,天光云影共徘徊。
問渠那得清如許,為有源頭活水來。
觀書有感
半畝方塘一鑒開,天光云影共徘徊。
問渠那得清如許,為有源頭活水來。
一年之計在于春,一曰之計在于晨。早晨,是讀書寫作的大好時光。我六點就起床,帶著筆、紙和書來到郊外,尋找寫作的靈感。陽光明媚,空氣新鮮,人的心情一下子舒暢許多。我漫步在田間小路上,發(fā)現(xiàn)前方是個小池塘。...
在一個天高云淡、萬里無云的晴天里,原來在屋內(nèi)讀書的朱熹也禁不住走出屋門。屋外有一個將近半米高的池塘,很是秀麗。岸邊的怪石和花草更是令人心曠神怡、宛如仙境。陽光灑入池塘。照得水面泛著金光,看起來十分安詳。...
觀書有感朱熹半畝方塘一鑒開,天光云影共徘徊。問渠那得清如許?為有源頭活水來。【閱讀訓(xùn)練及答案】(1)一、二兩句是怎樣具體描繪半畝方塘的清澈明凈的?(將方塘比喻為明鏡,用天光云影在水中的倒影表現(xiàn)塘水的清澈明凈。...
作者簡介朱熹(1130年9月15日~1220xx年4月23日),行五十二,小名沋郎,小字季延,字元晦,一字仲晦,號晦庵,晚稱晦翁,又稱紫陽先生、考亭先生、滄州病叟、云谷老人、滄洲病叟、逆翁。謚文,又稱朱文公。...
原文:觀書有感朝代:宋代作者:朱熹半畝方塘一鑒開,天光云影共徘徊。問渠哪得清如許?為有源頭活水來。譯文半畝大的方形池塘像一面鏡子一樣展現(xiàn)在眼前,天空的光彩和浮云的影子都在鏡子中一起移動。...
《觀書有感》(其二)作者:朱熹昨夜江邊春水生,艨艟巨艦一毛輕。向來枉費推移力,此曰中流自在行。宋代詩人作詩多議論,少形象,而朱熹這首《觀書有感》(又名《泛舟》)卻化議論為形象,啟人思索,頗富韻味。...
《觀書有感》宋朱熹半畝方塘一鑒開,天光云影共徘徊。問渠哪得清如許,為有源頭活水來。注釋:1、方塘:又稱半畝塘,在福建尤溪城南鄭義齋館舍(后為南溪書院)內(nèi)。朱熹父親松與鄭交好,故嘗有《蝶戀花醉宿鄭氏別墅》詞云:清曉方塘開一境。...
《觀書有感二首》是南宋大學(xué)問家朱熹的組詩作品。這兩首詩是描繪其觀書的感受,借助生動的形象揭示深刻的哲理。這是一首有哲理性的小詩。借助池塘水清因有活水注入的現(xiàn)象,比喻要不斷接受新事物,才能保持思想的活躍與進步。...
作者簡介朱熹(1130年9月15日~1220xx年4月23日),行五十二,小名沋郎,小字季延,字元晦,一字仲晦,號晦庵,晚稱晦翁,又稱紫陽先生、考亭先生、滄州病叟、云谷老人、滄洲病叟、逆翁。謚文,又稱朱文公。...
原文:《觀書有感》作者:朱熹(其一)半畝方塘一鑒開,天光云影共徘徊。問渠哪得清如許?為有源頭活水來。(其二)昨夜江邊春水生,艨艟巨艦一毛輕。向來枉費推移力,此日中流自在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