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偶像--朱元璋
要說古今中外我最喜歡的人是誰,當然還是赫赫有名的明朝開國皇帝——朱元璋。
朱元璋,1328年生,原名朱重八,,后在皇覺寺當和尚,當遭遇旱災后,他為了生存接受好友湯和的邀請去當了起義軍,后打敗陳友諒和張士誠,又推翻了元帝國,終于創建了大明帝國。
朱元璋名字的含義,朱元璋等于誅元璋,璋是尖銳的玉器,名字的意思就是打敗元朝的一柄利器,而事實上,他也并沒有辜負這一名字的意義,將中國從殘暴的元統治者的手里奪了回來。
消滅東吳張士誠后,朱元璋大體上占據了今天的湖北、湖南、河南東部、江西、安徽、江蘇和浙江,這些是全國最富庶、人口最稠密的地區。因此,進行大規模南征北伐的時機成熟了。
當時南方的形勢是方國珍占據浙東、陳友定據有福建、明玉珍控制著四川,廣東和廣西則仍處在元朝統治中。在平江戰役快結束之時,朱元璋已派參政朱亮祖率兵進攻方國珍,然后又命湯和為征南將軍,從寧波進攻方國珍,方國珍于至正二十七年十二月歸降。與此同時,朱元璋與劉基細細商定了北伐計劃。此時常遇春提議:直取大都,以其精兵消滅元朝的疲卒,占領大都后,分兵出擊,則大功告成。為此,朱元璋不贊成,他認為大都是元朝經營了上百年的都城,防御工事堅固,孤軍深入進攻,太過危險,應先取山東,再占河南,折攻潼關,取得東西南三方面的軍事要點,然后再攻取大都,必將成功。諸將對此表示贊同。
于是,朱元璋以徐達為征虜大將軍,統率全軍;以常遇春為副將軍,另以參將馮勝、右丞薛顯、參將傅友德各領一軍,全力北伐。
朱元璋再三申明軍紀,告誡出征將士,北伐不是攻城略地,而是推翻蒙元暴政、解除人民痛苦。隨后還發布了由宋濂起草的告北方官吏和人民的檄文,文中提出“驅逐胡虜,恢復中華,立綱陳紀,救濟斯民”的口號,這對中原地區的廣大漢族人民具有很強的號召力;檄文還表示,對于蒙古人若愿為新皇朝臣民,則與中原人民一樣看待。
北伐軍節節勝利,迅速攻下山東諸郡。公元1368年四月占領開封,平定河南,同時攻克潼關。八月,攻克元朝首都大都,元順帝見孤城難守,帶著后妃太子慌忙棄城逃走,奔向漠北,統治中原長達九十九年的蒙元被趕出了中原。
在南征北伐不斷取得勝利的情況下,公元1368年正月,40歲的朱元璋于應天南郊登基,建國號大明,改元洪武,以應天為南京。
經過十六年的征戰討伐,朱元璋終于實現了自己的夢想,“驅逐胡虜,恢復中華”,從一個橫笛牛背的牧童、小行僧,成為明朝的開國皇帝。
但總的來說,朱元璋在那個戰火紛飛的日子里削陳滅張,推翻元朝,抗擊匈奴,開發貿易,為中國做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而且他堅忍不拔,處事冷靜的作風更是值得我們學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