踏遍青山終不悔
“肩荷一袱被,手挾一油傘”,而“足踏天下半”,他常常行游跋涉百余里,有時數萬里,無論多么疲勞,多么艱苦,即使荒野露宿,棲身洞穴,也要“燃松拾穗,走筆為記,”他先后寫了200多萬字的游記,為后人留下了珍貴的地理考察記錄;他曾多次遇盜,絕糧,但他卻一次次地死里逃生,仍然執著地從事他的旅行事業……他就是我國明代著名的地理學家徐霞客。
幼年的徐霞客十分好學,博覽群書,尤鐘情于地經圖志。在參加科舉考試失敗后,便埋頭專心攻讀和研究前人的地理學著作。在攻讀中,他發現前人著述的內容,很多是歷代沿襲,轉抄自較早的地理學著作,有的地理著作記述錯了,也被照抄照搬,以訛傳訛。于是,二十二歲的他,在母親的鼓勵下,便獨自踏上了出游之旅。
徐霞客的游歷,不是單純為了尋奇訪勝,他像古代文人騷客一樣,為了寄情山水,排遣孤獨與郁悶。探索大自然的奧秘,尋找大自然的規律,解除疑惑,獲得真知,才是他游歷的真正目的。
在游歷時,他堅持把當天的見聞記錄下來。他總共先后經過19個省,用時30多年,他一生都在旅行中度過,他在巖溶地貌,水文地理等多方面作出了巨大的貢獻。這位千古奇人徐霞客,在游歷了如此之多的山河后,寫下了八十萬字的旅游日記,經好友整理,終于完成了千古奇書《徐霞客游記》。
他只是一名布衣知識分子,但他找出了金沙江是長江的發源,他經過親身考察,找出了“程愈迫則流愈急”是寧洋溪的水流比建溪快的原因。如果徐霞客也跟他人一樣,沿襲,轉抄前人的著作內容,那么,中國的地理研究道路將走多少彎路,又有多少事實將被掩蓋。
明代奇人徐霞客用他的三十年如一的游歷故事,用他的那部奇書《徐霞客游記》,詮釋了知行合一的求學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