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曉東的天方夜譚
郭曉東出生在山東沂蒙山的老山區(qū)里,家中并不富裕,高一時面對33元學費,他主動輟了學,跟著村里的人去打工。清潔工、建筑工、雕刻工、郵遞員、服務員、跑龍?zhí)祝當過主持,唱過火鍋城……這是郭曉冬考上大學之前經(jīng)歷的動蕩n部曲。他說,那時候根本不知道什么叫給自己打氣,只知道什么是生存和度日,周而復始,沒有太多的夢想幻想,就這么生活。
他沒事的時候隨身帶著竹笛吹,那是他從小跟著鄉(xiāng)村藝人學來的技藝;他寫日記,記載青澀的成長感受和莫名的惆悵傷感。盡管現(xiàn)在看來有些可笑,然而那時候的迷惘和茫然,卻隱隱地說明他對未來有了些想法和寄托。
后來實在干不下去了,郭曉冬回家參加了村里的宣傳隊。他跟著鄉(xiāng)村藝人學二胡、笛子,后來成為宣傳隊的骨干分子,帶著村里的文藝青年吹拉彈唱,一路唱到鄉(xiāng)里、縣里。那時他幾乎是個全才,唱歌、跳舞、主持,也漸漸地小有名氣了。再后來,他竟然因為這些特長被招工到縣印刷廠當上了工人。
1992年,他在一本雜志上看到一則北京電影學院舉辦夏令營的消息,學費500元,來回路費自理。他背著父母把當初進印刷廠時跟親戚東借西借湊的1100元風險抵押金取出來去了北京。夏令營半個月時間,他開始有了理想,第二年就辭職報考北京電影學院。初試沒過,就待在北京流浪,當群眾演員。最苦的時候,住在地下室,3天吃一袋方便面。
1995年,在北京實在混累了,他給自己最后一次機會報考電影學院,如果能進三試,說明還有能力,如果不行,就回老家。沒想到,這一年,他考上了。接踵而來的又是錢的問題,1萬多元的學費,這對他的家庭來說簡直是個天文數(shù)字,銀行只給貸款1500元,怕沒有能力償還。又是東湊西湊,他好歹湊齊了學費。在社會上闖蕩多年,一旦有了規(guī)范的學習機會,郭曉冬特別珍惜:“我花的這些錢來得太不容易了,如果不好好學習對不起這個錢,哪天如果我沒有去上課就特別自責,甚至覺得自己都沒有資格生病請假。”
畢業(yè)后,他進了八一電影制片廠,這是該廠這么多年來唯一點名要人的一次。2019年,郭曉冬憑借主演霍建起導演的《暖》一舉奪得東京電影節(jié)的金麒麟獎。
從老家到縣城,從考上大學到參演《暖》,在導演霍建起看來,郭曉冬簡直是個奇跡:農(nóng)村的孩子考上清華、北大也許并不出乎意料,考到電影學院去學表演就有些稀奇了。當年參加東京電影節(jié)時,回想人生最關鍵的幾步,郭曉東在一篇日記里寫道:“每個人都有自己的天方夜譚,這次我是從自己的天方夜譚的男主人公走到了生活中來,走上了東京電影節(jié)的紅地毯。”他說,自己是一個活生生的例子,人不怕有理想,不怕這個理想有多高多遠多大,只要堅持,不過分高估自己,總會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