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死生為虛誕,齊彭殤為妄作
固知一死生為虛誕,齊彭殤為妄作。
——王羲之《蘭亭集序》
當莊子哲學成為晉朝土族大夫躲避亂世的“救命稻草”時,我們便忘不了王羲之這一聲憤世嗟嘆。
士族大夫們不約而同地去追求清淡的文人生活,渴望超脫俗世平庸,去感悟廣袤宇宙間人的自由快樂。可是晉代政局動蕩,各地紛爭,民生疾苦,士族大夫及各地官僚卻都企圖卸下肩上負著的人民苦難重軛,去自欺欺人地尋求這種快樂與超凡的自由。一邊是哀鴻遍野,一邊是竹屋爐煙靜心沉思。
作為一代書圣,一個文人,他行筆如龍,入木三分。才華橫溢的他的確向往共聚蘭亭這樣的集會——在一片靜幽深沉的山水中,享受著與文人們共處曲折的水道旁“引以為流觴曲水”,“一觴一詠”的靜謐之樂。他卻能由此體會樂事之后的悲傷,體悟個人以及人類的苦難,那便是“修短隨化,終期于盡”“死生亦大矣”。他不贊成莊子“一死生,齊彭殤”那不悅生不惡死的觀點,他看重生死,有著一個人對死亡的擔憂以及對生的依戀,由此展示了他本真的人性。
他說“夫人之相與,俯仰一世”。在他看來,快樂是短暫的,人生也是短暫的。他也悲慨快樂不常、人生有限,但他并不因此去隱居竹林,不念俗世,安歇于寧靜之中,飛翔在自由之上。
他沒有這樣做。任會稽郡內史時,他竭力改善民生,同時也深得民心。任驃騎將軍時,又針對軍役事務向朝廷提出許多建議。他的做法恰與莊子的處世原則相對立。這便是出于對今世后代人們的深情與責任!他慨嘆人生之悲,于是負起了苦難的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