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愿
這是一個普通而真實的故事,沒什么波瀾壯闊,跌宕起伏的情節,也沒什么催人淚下,感人肺腑的枝葉,但歲月的浪花,卷起了那最潔白的一朵,用時間見證了一代人的純情和守信。
我的父親是1944年生人,16歲那年,應招,在長春省賓館做了一名服務員。同寢室有一位年齡稍長的同事,對他極好,不管在生活上,還是工作學習中,都給予了父親許多的幫助。兩個人朝夕相處,成了形影不離的朋友。對于父親來說,那是一段難忘的歲月,不僅有飛揚的青春和美好的前景,更主要的是可以近距離接觸到國家領導人,這是令他無比驕傲和自豪的。小時候在東北讀書時,我就經常聽姑媽她們講,父親在省賓館的一些趣聞軼事,比如尿床了,暖瓶打碎了等等,其中也包括為總理做服務的花絮,說總理的舞跳得如何如何的好。
1962年全國大精簡,父親因年齡最小,精簡回家,休整一段時間后,隨即入路,成了一名鐵路工人。他的那位好友不久也被調到人民大會堂工作,從此兩人天各一方。
但那時,父親每次回東北,在北京中轉簽字時,都會稍作停留,拜會于他,他們依舊是無話不說的好朋友。父親有時也會在首都照張相,做件衣服什么的,父親走后,他代取并保管,父親第二年再來拿,父親也以有這樣的朋友為驕傲。我們小時候,經常聽父親提起這位伯伯,說可惜失去了聯系。還記得父親每次帶著我們路過北京時,他都讓我們遠遠地站在紀念碑這邊等著,自己上前詢問,但每次都搖著頭回來,說這位朋友早已調走了,具體情況不得而知,后來又到省賓館尋找過,也是查無此人。
時間的車輪就這樣碾過,父親也和許多人一樣,在自己的工作崗位上,不斷地奮斗著進取著努力著,后來成了一名材料工程師,手下也有不少大學生。等我們長大,成家立業后,父親又幫我們把孩子帶大,現在已經是一位年逾古稀,70多歲的老人了。
雖然這么多年過去了,但父親始終沒忘記這個朋友,嘴里一直念叨著,并經常告訴我們,那是他一生中,最好的一位朋友,是一個值得信任,重情重義的好人。我們也開玩笑說,爸!別想了,也許人家早升官發財,把你忘了。父親堅決地說,不會的,他不是那種人。爸爸70歲那年,為了給爺爺奶奶上墳和探望遠方親人,再一次踏上回老家的路途。他走時對我們說,想順便再找找這位朋友。小弟弟為了卻父親大半生的心愿,就拜托朋友在網上進行查找,目光鎖定長春地區,在同名同姓同月同日生的人身上篩選。盡管歲月流逝,父親卻始終記得這位朋友的生辰年月。功夫不負有心人,范圍不斷縮小,很快就落實到長春某派出所,其人各個方面都與父親找的相符。父親回去后,又專程到派出所說明來意,片警被父親的真誠所感動,就告知了這個人的確切住址。
父親毫不耽擱,興沖沖買了點禮物,帶著母親,心急火燎地敲響了這家房門。父親說那是一棟普通的老式居民樓,他抬手時,簡直是百感交集,因為這座樓就坐落于省賓館后面,與自己的尋找,一次次擦肩而過。父親說,幾十年了,很迫切地想看到對方現在的樣子和過得好不好。
激動人心的一刻到了,一扇久別的門終于打開了,看著父親,他已不敢相認了,當父親喊出他的名字,再報上自己姓名時,他們喜極而泣,相擁在一起。歲月的長河,這時候已經默默地往前流淌了整整50年,當年青春年少的兩個毛頭小伙子,已經變成兩個白發如銀的老者。激動歡愉之余,他們在一起追憶著那些陳年舊事,暢談著那些共數晨昏的日子,講述著分別后彼此的境況。
這個朋友對父親說,他在人民大會堂工作幾年后,因自己是獨子,家里父母身體欠佳,無人照顧,未婚妻又在長春,進不了京,自己就主動要求調回原籍。當時心切,沒有找到一個好的對口單位,就落戶農機廠,當了一名工人,并一干就是很多年。工廠在郊外,每天帶飯,要騎兩個多小時的自行車到達,不管是下雪結冰,還是暴雨狂風,都要無阻,吃了不少的苦。后來又分別贍養了四位老人,撫養了三個子女,負擔很重,現在雖輕松了,只剩夫妻二人,但依舊清貧。父親說,兩老過著最樸素的生活,在現在的大城市,已屬少見,簡陋的房間,一點沒做裝修,廚房粗糙的水管在外面裸露著,用的家具也是70年代初的,老式的木箱子一排排整齊的擺放著,他們每天等菜場罷市才去收園,西瓜也是跑很遠的批發市場買,用兩個褲管扎好,背著回來。
最后,這位朋友拉著父親的手說,你可算來了,這些年我也一直在找你,因為我有一樁心愿沒了,我這里一直存放著你的一件東西。說著他起身打開一口箱子,拿出一個包裹,解開,呈現在面前的是一件深藍色的夾克杉。父親說他稍愣片刻后,隨即驚呆,50年哪!50年前的往事一下子開了回來。他說那是他最后一次和這位朋友見面,那年自己20歲,還是單身,回家探親后返回原單位,途經北京,在一家老字號裁縫店里,做了這件夾克,藍色卡其布的,是當時最流行的款式,四個兜,中間安有黃銅的拉鏈,衣服要一個星期后取。然后到人民大會堂找到這個朋友,把票給了他,就匆匆別過。因單位不穩定,就沒留下具體的郵寄地址。但當第二年去時,這個朋友已經不在了,后多次詢問,回答都只是調走了,但具體下落不知,夾克之事也就淡忘了。
現在,記憶的潮水一下子涌了回來,父親看著這件嶄新的夾克,眼淚嘩嘩地就下來了。父親說,他做了一件衣服,用了整整50年,今天終于還是到達了自己的手中。這就是,歲月的接力棒從不會在好人手中失傳,人錢小事,足見一個人的真誠。這個朋友說,他離開北京時,丟下很多東西,但一直帶著這件夾克,是想對好友有個交代。回來后,也是多方打聽,因為不知道爺爺家的確切住址,一直無果。后來,自己又搬了幾次家,但始終帶著,希望有朝一日能見到父親,親手奉上,今天總算沒白等,終于等到了!
父親拿回這件夾克,東北二三十個親人圍在一起,看著摸著傳閱著唏噓著。母親說那是老北京的手工,一丁點線頭和瑕疵都沒有,不輸給任何大牌,款式放在今天也不過時,很多人試了,都穿不得,又瘦又小,就是兩件也裝不下現在的父親。
父親說,這是一件永不上身的衣服,就作為一個紀念吧!歲月滄桑,但它見證了一個朋友最淳樸守信的高貴品質。他們雖然都老了,但時光靜好,該留下來的都留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