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關中秋節的初一日記600字
篇一:
農歷八月十五是我國傳統節日--中秋節。
說起中秋節,是有很多的習俗。第一,過中秋節的時候要吃月餅,為自己帶來好運;第二,過中秋節的時候要賞月。最最主要的,就是中秋節的時候。是全家團聚,在皎潔的月光下,共同品嘗香甜可口的月餅,這個才是中秋節最主要的意義。所以,月餅做成圓的,暗暗表示團團圓圓。
今年的中秋節,正巧碰到了臺風天氣,晚上就不能看到月亮了,實在有點遺憾。一想到月亮就會想起嫦娥奔月的故事。傳說后羿射死了9個太陽,激怒了玉帝,便把后羿和嫦娥貶到人間,收回仙體承受死亡之苦。后羿不愿意就這樣死去,便上刀山,下火海,來到昆侖山,從王母娘娘那里拿到了一包不死藥,它的藥效是:一次吃半包可永不死亡,一次性吃光就可以得道成仙。后羿回去后,把藥交給了嫦娥,并告訴了它的用途。嫦娥被玉帝貶下凡間,心里難咽下一口氣,便在一天晚上,吃光了整包不死藥,整個身體飄了起來,又變回了神仙,但她還是不敢回天庭,便看見了明亮的月亮,覺得到那里會很舒服,可誰知道那里只有一只不會說話的玉兔,她開始后悔了,最后獨自一人留在了廣寒宮了。
想想5.12汶川大地震,那里的居民該怎么辦?如果他們不能好好過完這個中秋節,那么我相信全國人民的心情一定都不會太好的,畢竟那是我們的同胞,讓他們受苦受難,而我們卻享福,總覺得有點過意不去,好在當地政府與國家都給予他們許許多多溫暖和幫助,國家分發了月餅,給了他們很好的賞月場所……我們大家總算松了一口氣。
我繪制了中秋節賀卡,給家里的每一個人,希望他們開心,也祝福所有人在這個團圓的日子里幸福美滿!
篇二:
中秋節是農歷八月十五日,我國傳統的中秋節,也是我國僅次于春節的第二大節日。
中秋節,又稱團圓節、八月節等,是我國漢族和大部分少數民族的傳統節日,也流行于朝鮮、日本和越南等鄰國。因為農歷秋季七、八、九月三個月,八月居中,而在八月三十天中,十五居中,所以稱為中秋節,又因此夜皓月當空,民間多于此夜合家團聚,故稱團圓節。
中秋節起源于我國古代秋祀、拜月之俗。《禮記》中載有:“天子春朝日,秋夕月。朝日以朝,夕月以夕。”這里的“夕月”就是拜月的意思。兩漢時已具雛形,唐時,中秋賞月之俗始盛行,并定為中秋節。
在這古老節日的影響下,每年此時,在外漂泊的游子總會回家與家人團聚。唐代詩人李白的“舉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杜甫的“露從今夜白,月是故鄉明”、宋代王安石的“春風又綠江南岸,明月何時照我還”。這表達的不都是對家鄉、對親人的思念嗎?
在中秋節,最主要的活動就是賞月和吃月餅了。在中秋節當天,人們都要祭拜月神,供奉給月神以月餅。到后來,月餅成了人們的美食。百姓們多登上樓臺,一些富戶人家就在自己的樓臺亭閣上賞月,吃月餅,家人子女團圓,共同賞月敘談。
月餅除了可使人們一飽口福之外,也是團圓的象征。蘇東坡有詩寫道:“小餅如嚼月,中有酥和飴”。可見月餅已經是在一定意義上的“月亮”了。
中秋節是快樂的、團圓的象征,讓我們共同歡度這個中秋節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