勿忘國恥,銘刻在心 ——觀《圓明園》有感
“請您用大理石、漢白玉、青銅和瓷器建造一個夢。用雪松做屋架,披上綢緞、綴滿寶石……請您想象一個人類幻想中的仙境,其外貌是宮殿,是神廟……”這是法國大文豪維克多雨果在1862年描寫一處仙境——圓明園。當年,幻想中的仙境已不復存在,留下的只是孤零零的殘垣斷壁。讓我們通過一部空前震撼的史詩電影來了解圓明園的興盛衰敗。
奢華的皇家園林,神秘的離宮,一個家族的成長與沒落,榮耀與痛苦,一個帝國的興盛與衰亡,是《圓明園》圍繞的主題;康熙、雍正、乾隆等皇帝與圓明園之間事情,是影片的重中之重。
滿人入關(guān),明王朝被推翻后,中國最后一個帝王統(tǒng)治的時代——大清朝,開始了三百余年的統(tǒng)治。可是習慣于北方寒冷氣候的統(tǒng)治者漸漸發(fā)現(xiàn),大氣磅礴的紫禁城根本不適應居住,在京城的郊區(qū)建造了離宮,以康熙時期建造的離宮為主。影片中,意大利的傳教士郎世寧初次見到康熙帝,就是在康熙的離宮——暢春園。影片中的很多的資料,都是從這位傳教士的日記中獲得的。康熙十分喜愛暢春園,每年有一半兒的時間都是在暢春園中度過的,最終也駕崩在暢春園。在暢春園的不遠處,也有一座皇家花園,就是后來聞名于世的圓明園。圓明園康熙46年開始建造,初始只是康熙賜給第四子胤禛(即后來的雍正皇帝)的一座花園。胤禛登基稱帝,便在圓明園南面增建宮殿衙署,占地面積由原來的六百余畝擴大到三千余畝。此后,圓明園不僅是清朝皇帝休憩游覽的地方,也是他們朝會大臣、接見外國使節(jié)、處理日常政務(wù)的場所。皇帝對圓明園的建設(shè)十分上心,自己為總設(shè)計師,每一處設(shè)計都要制成燙樣,親自審查通過才能施工。雍正是一個勤政愛民的皇帝,日夜為國事操勞,身體每況愈下,每日睡眠不過四個小時,未過花甲之年就已經(jīng)賓天了。不久后,雍正的第四子弘歷繼位,開創(chuàng)了乾隆盛世。由于財力豐厚,在位的60年中,在圓明園內(nèi)調(diào)整了園林的景觀,增添了建筑組群,并在圓明園的東鄰和東南鄰興建了長春園和綺春園(同治時改名萬春園)。這三座園林,均屬于圓明園管理大臣管理,稱圓明三園。還增添了許多西洋景觀,由郎世寧等人負責建筑設(shè)計。
時間快速的轉(zhuǎn)動著,轉(zhuǎn)眼間到了19世紀的中葉,英美等國的工業(yè)、軍事迅速的發(fā)展著,而大清卻沒有任何的改變,依然如舊,當年的康乾盛世已經(jīng)不復存在了。落后就要挨打,不久,英國人、俄國人等就對腐敗的大清國展開了鴉片戰(zhàn)爭。人家用槍、火銃,大清國卻用刀,用劍去拼;人家的大炮精準,射程遠,大清的拋射程近,不精準。在武器落后的情況下,日暮西山的大清簽約了一系列不平等條約,英法聯(lián)軍一路殺進北京。無用的咸豐皇帝只得逃離圓明圓,去了避暑山莊。當英法聯(lián)軍攻入圓明園時,發(fā)現(xiàn)根本就沒有軍隊,只有二十多個太監(jiān)在殊死搏斗。進入圓明園后,不論是士兵還是軍官,都被這宛若仙境的圓明園給迷住了。不久后,就開始肆無忌憚的搶奪那些奇珍異寶。能帶走的就帶走,不能帶走的就毀了。為了掩蓋他們的罪行,命3500多名士兵按照計劃,有條不紊的燒了圓明園。大火燒了三天三夜,圓明園內(nèi)所有的木造建筑都燒得一干二凈了,用大理石、漢白玉建造的精美絕倫西洋建筑,也變成了大塊大塊石頭,再加上后來八國聯(lián)軍的用炸藥把圓明園炸了一番,那些石頭便成了碎石,原來的人間仙境變成了恐怖的廢墟。
歷史已經(jīng)定格,我們無法再去改變。我們唯一能做的,就是努力學習,將祖國的明天建設(shè)得更好。更不要忘記那段令人羞恥的歷史,勿忘國恥,銘刻在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