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經和現在
童年,給了我們無限的憧憬,那里彌漫著天真,稚嫩的氣息,永遠踱步在我們內心深處,久久無法抹去。然而當我閱讀了高爾基筆下的這篇小說《童年》之后,心中不禁油然而生起一絲同情,讓我們明白了別人的童年竟是如此的殘酷……
它主要講述了阿廖沙作為一個失去父親的孩子,又因為家庭的原因,不得不住在外祖父家,然而外祖父卻因為生意上的興隆至衰敗脾氣漸漸變得暴躁,即使在慈祥的外祖母和和善的母親庇護下也仍然遭到不人道的對待。不僅是他,連自己的親人——兩個舅舅也時常發生矛盾,整個家庭充斥著黑暗、敵意的氣氛。母親也不堪這種生活,丟下了自己的兒子離開了他。后來又認識了另一種人——他們樂觀,積極面對著生活。就這樣,高爾基生活在這兩者間,時而歡心時而憂慮、反感。終究,母親沒有拋棄阿廖沙,可她的變化卻讓阿廖沙再次認識到了這個腐敗的社會——母親脾氣變得與之前截然不同,即使是繼父也不例外。家中的冰冷,同學的嘲諷,最后讓阿廖沙再次回到外祖父家,而外祖父早已破產,他之后放學后去撿破爛,受到了關愛和同情,幾年后又永遠離開課堂,埋葬了去世的母親,開始了自己的謀生……
所有的一切都因為整個沙皇統治之下的黑暗社會而改變了。它改變了高爾基對愛的向往,它改變了所有人的內心——在那里或許只有金錢才能征服世界,當然不止這些,它讓世人變得殘暴,昏庸,毫無同情。其實人們是為了謀生,可能只是方式的不同所造成的差異罷了。有的人附和著沙皇從而得到獎賞,卻從沒有考慮過別人的感受。而底層的人民只能通過搶劫,掠殺來謀財,這一切甚至都顯得很“正常”,正因為如此,所以整個俄國民不聊生,槍聲四濺,人民處于水深火熱之中。
相反,再來看看我們的生活。步入20世紀,科技發達了,彼此關系密切了,國家和諧安寧了,這正是當時人們所向往的一切,在如今都已成為了現實。可是否有思考過自己呢?國家腐敗了,會怎么樣?四處逃竄?國家成了戰場,人民還能享受什么?可是你可否發現曾經的名人都出自于其中?連高爾基也包括在內,愛因斯坦也不例外。他們的學歷并沒有比我們現在高多少,最多也只是小學畢業罷了。戰場上的學習必定是簡陋的,彷徨的,恐慌的,可就在恐怖之下造就了世界級的名人,幾乎每個人都童年都滿是創傷,對愛與恨已經無所謂了!而我們的童年,總是伴隨著無數的歡聲笑語,誰還會看見一架架戰斗機在天空中留下的痕跡,誰還會聽見陣陣刺耳的槍炮聲,可我們又成功了多少?正因為美好的一切,才讓一些未成年人走上了歧途,人生的不歸之路。
終究是向往著如今還是過去,我們都沒有一個肯定的回答,但愿放眼未來把今天當成過去看待,讓我們也來體驗一下高爾基的童年是怎樣的“奢華”,究竟是能得物質的需求,還是精神的食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