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三關于秋游的作文三篇
篇一
今天,9月27日,是我們期待已久的秋季社會大課堂活動。
我一大早就來到了學校,到班門口后,一看,原來我來的太早了,班里只有三個同學,進去時候我先給大家打了個招呼,就開始坐在座位上開始等待集合。大約半個小時后,我們到操場上集合,老師告訴我們的車是12號車。剛說完,就看見最前面的班開始走了,我們也跟著走,走了一會后,上車了,大約過了一個小時,我們到了站,一到站我就迫不及待的下車了。
到了那兒一看,牌子上寫著蟹島恐龍嘉年華幾個大字。這真讓我感嘆:“這個牌子真大啊!”,有的人說要去看恐龍,有的說要坐海盜船,還有的要坐過山車。這時候導游說我們先去玩繩降。走了一會后,我們到了繩降的地方,工作人員看到我們后,就說:“大家都過來穿護甲和頭盔!”聽到這句話后,我們大家就蜂擁了過來,過了一會,阿姨給我們都穿好護甲后,我們就開始玩了,過了一會兒之后,到了我了,阿姨先確定我穿好之后,就給我掛上了掛鉤,全部檢查完畢后,阿姨就讓我往前跑,但是我不敢,她就直接一推,我就飛出去了,我緊抓著繩子不敢松手,“嗙”一聲,我就撞上了墊子。做完之后,我就覺得一點也不嚇人,還想再玩一次,但是導游說我們還要去玩其他的,所以我就沒有再求了。大家都玩完之后,我們就開始站隊了,檢查完后發現沒有少人,我們就去二樓了。
到了二樓后,一個戴眼鏡的叔叔過來說:這里是越野比賽:項目有爬木墻、走獨木橋、沖過沙袋、爬網,比賽是男女比賽,我說完了,比賽開始吧!”說完就開始比賽了。剛開始大家還不太會,但是一會兒之后,大家就開始熟悉技巧了。最后叔叔說:挑六個跑得的人,來比賽。大家選了一會兒之后。選出了,那六個人之中就有我。做足了準備后,比賽開始了,一開始我們就他們一個人,過了一會兒之后,優勢變成了三個人,就在這時,那個叔叔說等她們一分鐘吧!過了一會后時間到了,我們又開始跑了,雖然我們等了她們一分鐘但還是贏了。贏了之后,那些女生還不服氣,說還要再比一次,但是導游說不行,所以就沒比了。
我們還玩了很多東西,說都說不完。
啊下次我還要來蟹島玩!
篇二
11月15日那天,秋高氣爽,陽光明媚。一大早,我們就在老師的帶領下,懷著無比喜悅的心情向沙家浜旅游景區進軍了。
初到沙家浜,放眼遠眺,首先映入眼簾的是大片大片的蘆葦地。那蘆葦個個有一人多高,小手指那么粗,蘆葦的葉子有的全都黃了,有的黃綠相間,每個蘆葦的頭上都頂著一朵蓬松的白色蘆花,微風拂過,那些蘆葉、蘆花翩翩起舞,發出了“嘩啦啦”的聲響,遠遠望去好像迎賓的隊伍在跳著歡快的舞蹈。藍天、碧水、蘆葦、荷葉……構成了這幅獨特的“美麗畫卷”,真令人心曠神怡。我想,若能泛舟湖中,一邊欣賞這迷人的風景,一邊品嘗陽澄湖大閘蟹,那感覺肯定妙不可言,別有一番情趣。
欣賞完蘆葦,我們在導游的帶領下,來到戲臺,坐在椅子上,邊吃零食,邊欣賞戲臺上精彩的戲劇《沙家浜》片段,阿慶嫂作為春來茶館的老板娘,可是個家喻戶曉的人物,她利用茶館作掩護為新四軍收集和傳送情報,阿慶嫂機智勇敢的形象逐漸展現開來,我眼前仿佛出現了阿慶嫂和敵人斗智斗勇的情景。
午飯后,我們就向革命歷史紀念館進軍了。革命歷史紀念館里陳列著400多張革命歷史照片和60多件革命文物,還有不少革命圖片。我仿佛看到了36名抗日義勇軍傷病員與沙家浜人民英勇抗擊日軍的情景。我想:我們這和平幸福的生活是這些革命烈士用生命和鮮血換來的呀!我們要好好珍惜這來之不易的生活!不知不覺中,我們離開了革命歷史紀念館。
回城的時間到了,我們依依不舍的離開了沙家浜。沙家浜告訴我們要珍惜這美麗的家園!雖然烈士們已經離我們而去,但他們的精神永存我們心中!
篇三
這一次秋游我們去了金沙遺址博物館,雖然以前已經去過一次,但“溫故而知新”,再次游覽下來,我又收獲一些新的感悟。
走進博物館氣勢恢宏的展廳,首先印入眼簾的是一些動物的骨骼化石,一樽樽麋鹿、大象的骨架矗立在我們面前,還保持著它們三千多年前游歷在古蜀原始叢林中那幅怡然自得的神態。導游告訴我們,從骨骼來看,當時這些動物都長得非常強壯,這里出土的最長的象牙比一個成年人的身高還長,長過現在的亞洲象,而鹿骨也在遺址中大量出現,這說明當時這里的環境是非常好的。
我們接著走向下一個展廳,這里展出的逝蜀人民的生活用具,這些鍬、鎬、錛等工具雖然簡陋,但卻凝聚凝聚了先人們的智慧,預示著人類文明的開端。導游把我們帶到一堆碎陶片前告訴我們,這些都是無法復原的陶器,另外還有很多文物無法復原,保護起來也很困難,所以又埋回了遺址里。
在接下來的精品文物展廳里,我們看到了博物館的三件鎮館之寶:金面具、十節玉琮和太陽神鳥。導游說十節玉琮并不是在金沙遺址出土的,我湊上前去仔細觀察了它的平面推理圖,發現玉琮居然是一層一層從下雕上去的,太不可思議了。金面具按人臉輪廓制成,最薄處為0.2毫米,最厚的地方也只有0.8毫米,原是用于祭奠的。太陽神鳥是一個由純金打制的圓環,上面縷空雕刻的四只神鳥圖案代表了一年中的四個節氣,如今它已是成都文物和旅游的象征。
出了博物館,同學們都在津津有味地談論著館中的玉器、金器,而我卻在想:金沙時期的環境非常好,但人們的生活水平并不高。如今我們在使生活變得更舒適、更科技的同時,卻在無意中破壞了環境,究竟才能使兩者共存呢?
無奈地回望,金沙已成過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