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術欲圓,行旨須直
假若有人問你192019年發生了什么大事,你會想到設在北京的京師大學堂嗎?
假若我對你說北京大學(京師大學堂)校址在蘭州市,你會相信嗎?
西北師范大學成立于千禧之年,其前身就是京師大學堂。
清末明初,中國動蕩不安。屬于中國“心臟”的北京市自然不能幸免。為了保證授課的正常進行,北京大學輾轉來到西安,后又搬到蘭州市,即現在西北師大的校址。
我有幸能夠參加這所百年老校,與歷史零距離。
“體驗大學生活,感受傳統文化”這是文學院學生會的學長們歡迎我們的標語,也是這次老校之行的起點。
文學院素有“隴上書院”之稱,我對文學院曾經的印象并不算好:一群沒有頭腦的記憶機器。
我錯了。
文學院雖以“文”為主,但藝術表演,體育比賽并不算少,書畫攝影比賽,今秋文藝匯演,戲劇文化節,“迎新杯”籃球賽......豐富多彩的團學活動,使我一下子向往起大學生活來。
對,大學就是展示青春風采的地方。
既然校訓以“知術”始,自然得教與我們如何“知術”啦。
文學院的學長們似乎知道我們的難事—作文,便慷慨地告訴我們“如何寫作”。
學長以生動的故事為我們闡明了寫作的要義:觀察,充實,練習,有個性。
觀察。即多觀察身邊的事物,并且關乎自己的觀察。
充實。這里它被賦予了兩層含義:一是要豐富自己的經驗,“水喝多了自然會尿出來”這句粗俗的話講的道理并不俗,其次是要多閱讀經典,“讀書破萬卷,下筆如有神。”就是要我們多讀好書。
練習和個性,兩個本不沾邊的名詞被放在一起,就不同了,在反復練習寫作的時候,千萬不能被死的環境限制,要充分發揚自己的個性,以我手寫我心,雖陋尤美。
這只是在寫作方面的建議,我卻覺得可以應用到各個學科。因為它透露出了一個淺顯的道理:知術欲圓。對于學術,沒有模棱兩可,欲求知,即欲求圓滿,不可欠缺稍微。
在教欲我們“如何寫作”的中間,學長插了一句話,它又折射出校訓的另一面。
學長說道:“身體和精神務必有一個在正道上。”
這又再說做人的道理了:做人要正直,要心善,不可失去靈魂,茍且活著。
對,“行旨須直”。
“知術欲圓,行旨須直”這八個字,雖然以前也有看到,但這次,我才感受到它的魅力,以至于以后的行程都變得索然無味了。
這樣一所百年老校,這樣一句哲理校訓,怎能不令我迷戀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