能屈能伸,適者生存
兩千年前的楚漢之爭,時至今日都多次被人拿出來談論,戰神項羽,一夫當關萬夫莫開,可就是這樣一位英雄豪杰,硬是被從市井里走出來的小混混劉邦數次逼退,最后還生生被逼的江邊自刎,賠了夫人不說,連自己都折進去了。
如今對人們來說,對項羽的評價是要遠遠超過劉邦的,那為什么項羽會輸呢?因為他一根筋。所謂一根筋,就是只能伸,不能屈,他其實只要稍稍放一下那所謂的自尊,回到江東招兵買馬,趁劉邦天下未坐穩之時攻他個措手不及,天下是誰的還不一定呢。反觀劉邦,他為什么會勝,因為他能屈能伸,因為他知道什么時候怎么做才是最合適的。所以,劉邦不一定是大丈夫,但他一定是活到最后的人。
那么是什么造成項羽“只能伸,不能屈”的呢?項羽是楚國的貴族后裔,本來地位就很高,再加上天生神力,通曉軍事,所以更是日日養尊處優,導致之后的戰事也一直自大、以自我為核心,從來就沒有想過要去適應當時的情況、自己的現狀。而這一點劉邦做的就要好得多,劉邦是平民出身,社會混得太久了,所以作為一個老油條,他很明確地知道如何去適應自己的現狀,并且也知道如何去反應,這也就導致了項羽要烹他爹的時候,他沒有一怒之下沖出去,而是選擇“智斗”,把爹說了回來。
這就足以顯示,能否適應是決定成敗的關鍵,而這點在達爾文的《物種起源》中則更明顯的體現出來:在生物的進化過程中,只有適應周圍環境的生物才能生存下來,也就是所謂適者生存。
所以,并不是只有強者才能活到最后,只有不斷適應自己周圍的環境并且為此做出反應的人才能在不斷的競爭中生存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