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用”的藝術(shù)
古人云:“吾日三省吾身……與朋友交而不信乎?”由此可見,信用是華夏人民的光榮傳統(tǒng),更是我們中國人的傳統(tǒng)美德,那么“信用”有何藝術(shù)呢?
信用是雙向的
既然是信用,那就不只是單方面的,而是雙向的。這就像一架天平,唯有雙方心存信用,才能保證公平,如《威尼斯商人》就很典型。為何夏洛克成了一個不折不扣的吝嗇鬼?為何那位扮演年輕的法官的鮑西婭能在莊嚴(yán)的法庭上獲勝并成了正義的化身?靠的是信用!在信用方面,沒有是非,關(guān)鍵是雙向的——-雖然商人違約在先,但夏洛克太過極端。可見,涉及雙方的事情,雙方必須共同講信用。
信用是有原則的
不是所有的信用都是有益的,信用也是有原則的,信用也要區(qū)分善惡好壞,信用更不能違背法律的限制。
例如:一些貧困家庭為謀生計(jì),將孩子租用給人販,利用常人的同情心,讓孩子上街乞討,以坐享其成。這樣的錢,現(xiàn)今也會遭到社會的譴責(zé)。
再比如,一些保健公司利用老人的信任,謀取暴利,而產(chǎn)品卻毫無作用,損害了多少人的利益,遭到多少的痛恨。
至于趙師秀的《約客》中失約者自然是個不講原則的人。可見,信用需要原則。
信用可以是靈活的
孟子曰:“生亦我所欲,義亦我所欲,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義者也。”的確,孟子這番話給我們一定的啟迪。人的生命只有一次,俗話說“留得青山在,不怕沒柴燒”,在生與義之間,孰重孰輕,只有自己知道。
古代有一個著名的故事,說的是尾生與女友相約在橋下定情。尾生提早趕到,天公不作美,竟然下起暴雨。尾生害怕女友來了之后看不見他,于是仍在暴雨中等候,不料河水暴漲,尾生被卷入河水之中,消失了。特殊情況應(yīng)該特殊處理,需要靈活和變通嘛。
信用可以是靈活的,可以是變通的,只要合情合理,我想,對方也是可以接受的。
所以不論是自己,還是對方,都要遵守約定,遵守原則,選擇正確合理的方法,這就是“信用”的藝術(sh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