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墨
題記:“懸針、垂露、奔雷、墜石、鴻飛、獸駭、鸞舞、蛇驚、絕岸、頹峰。”
——孫過庭《書譜》
點·高峰墜石
一塊頑石。上千萬年的歷史賦予它堅實硬挺的內在,無數日夜的風霜雕琢它蒼拙斑駁的外表。它橫臥于絕巘之上,崖壁是刀削斧礫般粗朗的線條,遠處的紅日,爆發出亙古以來日日上演的蓬勃力量。
一陣疾風。一個縱身,或云飛躍。在風煙中,形神具凈;在速度中,裹藏重量;在最后撞擊地面的一剎那,迸發出形狀、力量、體積、質感,幻化成一個點的摸樣。人于世界,于生命中的某個節點,內在的潛能,會在瞬間噴薄而出,那是無與倫比的美和力量。
最后落下的那一點,如畫龍點睛,世間駭矚。我始終相信,一個點的驕傲與驚鴻。
橫·千里陣云
走過一堵老墻,看陳年歲月在一磚一瓦上鋪陳,剝離現實,漫漶出水漬氤氳的屋漏痕。昏黃的燈光,照亮時間的筆法。
仰首望,天際排云。地平線上方,云隨著或疾或徐的清風流淌、翻滾、徘徊,構成一大片蔚藍色里動人的線條、塊面。
落筆處,素色箋上,墨色在雪白色上疊加、交融,而后緩緩滲透,如同斑駁老墻上,檐下漏痕;遼闊天地間,云橫萬里。
橫的開闊大氣,承載著的,是整個字的重量,亦是人生的重量。歷經世事,方能璞玉琢出;氣度開闊,方能經久不衰。
豎·萬歲枯藤
一枝藤的強韌,拉扯不開,看似衰頹枯裂,實則那天地間強大的勁線,支撐起一方晴天。
頑強,彈性,堅韌,矢志不渝,永不妥協。
墨色在紙上游走、頓挫,水分不夠時,會撕扯出飛白游絲,體會千萬年不曾間斷的生命力量,猶如自然中枯藤老樹,充溢著韌性的纖維,宣揚著自己獨一無二的倔強。
千百年前的行草鏗鏘竟也有著相似的志趣:王羲之的飛白楚楚動人,顏真卿的飛白酣暢純厚,米芾的飛白清逸瀟灑,徐渭的飛白雄奇枯裂,傅山的飛白婉轉自如……透過墨色變幻筆法興替,每個人性格中獨一無二的因子表達得淋漓盡致。然而,無論王羲之還是顏真卿,都有那樣一筆剛硬耿直的豎,質樸無華,風骨孔昭。
每個人生命中蘊含的堅定、強勁、個性、自由,險絕過后,卻仍然不忘記一豎最初的平正與力量,支撐著漢字的結構間架,也勾勒出生命的欹不失正、正中寓欹。
捺·崩浪雷奔
深不可測的海,一片墨藍,激起跌宕的層層白浪,泛著細碎的泡沫,拍擊著岸邊的磐石。
波磔的曲線,一片壯闊,蕩漾翻騰的波濤,在數次藏韻徘徊后方向前涌動,生生不息,正所謂黃山谷“一波三折”也。宇宙間的陰陽碰撞,空間與時光的交融,溫暖與冰冷的摩擦,凝聚海的一望無際、雷的低吼、風的沉吟。
壓抑與暴裂中沉郁的低喊,描繪著含蘊的力量,更勝于鋒芒畢露。中華哲學獨有的中庸之道,蘇子瞻所言的“綿中裹鐵”,竟在不斷拍擊巖石的潮水間涌動,生生不息。
包容間,頓挫有力;曲折間,堅不可摧。
點,如高峰墜石,體會迸發與速度;
橫,如千里陣云,感受開闊與責任;
豎,如萬歲枯藤,觸摸堅強與韌勁;
捺,如崩浪雷奔,遠望包容與凝聚。
這是書法之美,也是生命之美。自然與生命間種種莫名其妙卻又千絲萬縷的聯系,我們的祖先在幾千年前竟已經將其中道理鐫刻入書法藝術中。簡單黑白二色,卻恒生出無窮的力量與更變,仿佛世間萬物都被書寫道盡。千百年來,世事更迭,滄海桑田,永不褪色的,卻是融于骨血中的中華氣度。
觀墨,觀古,觀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