挽留被放逐的記憶
走在一條熟悉卻又陌生的巷道,面對著一片片廢墟,難以置信,這竟是承載著我美好童年的土地。仿佛是一場時間的海嘯,湮沒了美好,讓記憶日漸縹緲……
從小就住在這個年代“久遠”的小區,小區附近的每一條街每一條巷,我都可以閉著眼睛到達。在那里,處處都是我孩提時代的王國。
可曾記得兒時那些屬于我們獨有的秘密:路邊的第三棵樹上天牛最多,八號樓前的平臺吹來的風很清涼,河畔的石凳子下種著四顆土豆……現在住校了,每周我拖著一只沉甸甸的行李箱回家,還未越過鐵門,早已聞到那彌漫著的諳熟于心的味道,每次都有不同的感受。可這次坐在車上,我看見的卻是堆滿路邊的碎石,我們的小區如同一座孤城岌岌可危。
我仿佛聽見了路邊的樹在呻吟,花在殘喘,蟈蟈在黑暗中哀鳴。曾經多少次采下樹上的花聞了又聞,賞了又賞;曾經多少次與小伙伴在蔭蔽下笑著鬧著捉迷藏;曾經多少次在這里踩著滑板匆匆經過,一圈又一圈,一年又一年;曾經看著那些“潛伏”在幽暗處的小蟲,一次次地動容;曾經看著樹下那株僅靠一縷陽光、一絲雨露生長,卻被蜂縈蝶繞的杜鵑,而在心中默默烙下感動……而如今,卻只剩下一堆堆碎石,像一座座記憶的墳墓,而墓碑則是那些已經枯黃的耷拉著的樹枝。
捧起一抔黃土,它埋葬了我多少的美好,現在只剩下一聲無謂的嘆息。路邊不會再有將蔬菜打理得如詩一般的阿姨;不會再有熟悉的、令人垂涎的燒烤;不會再有坐在童車中的孩子,帶著燦爛的笑容;也不會再有穿著褪色印花衫的老人,步履蹣跚地走來。前面的樓房用油漆刷了又刷,卻抹不掉記憶中那片爬滿爬山虎的墻體。
不喜歡現在的塵土飛揚。挖土機肆意侵占領地,記憶一點一點褪去,灰色一步一步緊逼。鋼筋混凝土在黑綠色的安全網中變得霸道而又冷酷,威脅著周圍的一切,包括人。它們的巨響總是打破生活的寧靜。那些矮平房,飄蕩著寧波老話的剛勁氣息的地方,早已被擊得粉碎。回憶的載體蕩然無存,我們的記憶四處流浪,無所依靠,只剩下一些殘存的畫面與影像。鏟車如同一位思想改造者,鏟除我們靈魂深處的美,用一根根鋼筋搪塞著我們的心靈。它們毀壞了原來的榫卯結構,用現代工藝去模仿它,卻擬合不出榫眼間記憶的柔滑;它們攔腰截斷了一根根木柱,用水泥去澆筑它,卻永遠是那么的冰冷與空乏。
走進一座座高樓與大廈,即使其造型時尚、富麗堂皇,也讓人感到孤獨。那六層樓的老住房,那高高的馬墻頭,那灰白相間的江浙民居,永遠回不去了。在如此快速的城改、城建步伐下,我們的記憶逐漸被掏空,顯得蒼白;一座城市的記憶也如同河里的泥沙般被一遍遍地清理,變得無力。記憶正如巨石般風化,碎裂崩坍。
有人曾說,記憶是手中的一捧水,無論握緊還是松開,終有一天會流盡。當寒風來襲,錚亮鋼鐵直插入地,記憶的色彩也隨之日益暗淡。零星的溫暖,實在難以抵御這強烈的陌生感。記憶漸行漸遠,直至渺茫不見。想要挽留那些殘存的記憶?我只能在心中默默地祈禱。
在發展這條單向軌道上,記憶這捧水,還能被挽留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