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持一顆平常心
一位禪師說:平常心是道。
這句話的意思是說,為人要踏踏實實,舍棄急功近利的思想平靜地去做每一件事,這就是道。
我認為這句話很有哲理。佛門之人推崇此道,世間眾人也應如此理解才是。
當年諸葛孔明滿腹經綸,胸納天下之事,卻不求聞達于諸侯而躲耕隆中,草堂之上羽扇綸巾何其悠然!后遇劉備三顧茅廬才出山。舌戰群儒,火燒赤壁,智取蜀中,東聯孫吳,北抗曹魏,七擒孟獲,平定南方。他治下的蜀漢夜不閉戶路不拾遺,可謂功績顯赫。試想當初若諸葛浮躁,不選時機,迫不及待地亂投庸主以求聞達,或許現在史書上就難尋武候的英名了。
古今中外,如是的人極多,他們以其平常心鑄就了人生的豐碑。
生活中,常有許多人怨嘆自己懷才不遇,生不逢時。于時下這個人才競爭十分激烈的社會里,社會的高速發展和各種人才短缺的矛盾總是存在,真正有才干的人終不致被長期埋沒。自以為懷才不遇,問題的癥結或許在孤芳自賞、夜郎自大。有的人不注意提高自己的能力和水平,一味地編織關系網逐取名利,這就是人們笑談中的爬蟲型人物,或許他們能通過這種方式改變自己在社會中所處的地位,但他們在事業上終究不會有所建樹。以上兩種人缺乏的都是“天生我才必有用”的平常心。
保持平常心,作為生活之哲理,并不提倡如庸人那樣虛度年華,碌碌無為,聽天由命的思想。齊白石大器晚成,是建立在他長期努力和進取基礎上的頓悟。其實這正是白石老人有一顆可貴的平常心的結果!賈島的“十年磨一劍”之喻,不也正包含著詩人的進取和對這種充滿智慧之光平常心的理解嗎?因此,無論你是哪個階層的人士,從事哪種工作,都不要怨天尤人。腳踏實地干好本職工作,即使不能轟轟烈烈,你的內心也會感到充實,因為畢竟你已盡心盡責。
平常心是一種境界。人之一生能平靜地面對一切,做到浮沉不亂,榮辱不驚,坦然接受社會對自己的評價,這是一種極高的生活境界;反之,好高鶩遠地作不切實際的空想或者追名逐利只能使人勞心傷神,疲憊不堪。保持一份平常心,成功的機會將永遠伴隨自己。
走進一些成功者的心靈世界,常常能感受到他們盛名之下的一顆平常心。正是擁有一顆平常心,才使得他們的輝煌人生愈加絢爛。
著名歌唱家關牧村談到她的人生感悟時,說過這樣一番話:平常心是道,簡單生活是福,不論做什么事情都是先做人,做好人才能做好事。
平常心是道,道亦尋常。中國工程院院士黎介壽、黎磊石是親兄弟。哥哥是中國腸外瘺治療的鼻祖、臨床營養支持的奠基人。弟弟是中國現代腎臟病學的創始人。如今已分別是83歲和81歲的兄弟兩院士,把榮辱生死都看淡了,唯對“醫德醫風”,看得很重。黎介壽有一句經常給弟子講的口頭禪:“什么是好醫生?沒有一個好醫生晚上不想著病人的。”黎磊石說得更直接:“如果對病人沒有同情心,醫術再高明,也不是好醫生。”
平常心是道,道亦有“道”。袁隆平大功至偉,虛懷若谷,光環籠罩下一副凡人情懷:“我覺得,人就像一粒種子。要做一粒好的種子,身體、精神、情感都要健康。種子健康了,事業才能根深葉茂,枝粗果碩。”這其實是袁隆平多年的人生感悟,從一位普通的城市學生到世界農學泰斗,他一路就是這么走過來的。
平常心是道,道即使命。盧奇說,當你扮演的角色是偉人的時候,你的身上不知不覺被罩上了一層光環,這光環讓你感到光榮,感到神圣,感到心靈的升華,感到自己是肩負著使命的。盧奇說,“扮演偉人的過程,也是一個學習偉人、提高自己的過程。”“不做廣告是我的原則。盡管有不少廣告商找我,許以重金,但我都拒絕了。”遠離廣告的盧奇,對有意義的社會活動卻熱心參與,而且不計報酬。
平常心是道,道即淡泊。“人生富貴駒過隙,惟有榮名壽金石。”“榮譽是人生的第二遺產”。榮譽體現著才能和本領,象征著成績和功勞。榮譽是一種標志,也是一面鏡子。上世紀60年代,鄒承魯作為主要參與者之一,完成了人工合成牛胰島素的研制工作。這一重大發現,成為人工改造生命的一個重要里程碑。但鄒承魯卻表現得非常淡泊、淡名。他常常引用白居易的兩句詩:“試玉要燒三日滿,辨才須待七年期”。科學要講究可靠而不是快速,成功不能一蹴而就。鄒承魯“絢爛”中見“淡泊”,世人關注的不僅是他事業上的成就,還有他對科學道德和科學精神的守護。
平常心是一種境界。人之一生能平靜地面對一切,做到浮沉不亂,榮辱不驚,坦然接受社會對自己的評價,這是一種極高的生活境界;反之,好高騖遠地作不切實際的空想或者追名逐利只能使人勞心傷神,疲憊不堪。保持一份平常心,成功的機會將永遠伴隨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