母親其人
。ㄒ唬
母親是個坐不住的閑人。
已經七十歲的父親和母親,身體還算硬朗,都不肯賦閑在家,依然要為家庭發揮余熱。好在看門房的工作不算累人,無需付出多大體力,又有表哥照顧著,因此也就只好遂了老人的心愿——只要父母樂得開心。
其實從單位的聘用關系上來講,這本是父親一個人的崗位職責,怎奈父親是個不太愛操心的人,做事總比別人慢半拍。在母親眼里,那可是責任心的嚴重缺失。因此,遇到公家車出車進,單位有陌生客人來訪,母親總是先于父親將大門打開,再關上;或者主動與來人搭訕問詢。在父親看來,這就是好管閑事。就這樣,不知從哪天起,“沒有責任心”的父親的崗位竟然慢慢變成了“好管閑事”的母親的職責。
再后來時間久了,單位的人有事干脆只與母親交代。諸如開會要打掃好屋子,值班要聽好電話,來人要按規定登記之類。這下可好,沒有人來找父親,父親也樂得清閑,無所事事的時候,就端坐在椅子上望院子里的麻雀。反倒是母親熱心地扮演著志愿者的角色,不亦樂乎地領受著這樣那樣的任務,一刻也不得消!
有一件事情,父親還是能夠積極完成好的,絕對無需母親催促。啥事情?領工資。每個月領工資的日子,父親總是記得切切,一次也沒有耽誤過。有時我看到父親數錢,就開玩笑說父親是吃空餉的。父親不明白“吃空餉”的含義,只是自豪地抬起頭說:“嗯,又領工資了。”說完,又從頭再數一遍。母親若在身邊,此刻必會顯露出一副鄙夷的神情來。
(二)
用兒子的話說,奶奶超有愛!
確實,要說家庭成員之間,母親與兒子的感情最為深厚。
兒子從呱呱墜地,便由母親一手帶大。當時,父親和母親還在百里外的宣化謀生計。兒子出生后,母親先是回來專門幫助我們看孩子,待到小兒兩歲多的時候,又接往宣化。但小兒可憐巴巴的樣子又令作奶奶的實在不忍心,不足一月,一老一小又風塵仆仆回到我們身邊。從此母親便一直留了下來,再不提回宣化的事情。一晃兒子到了上學的年齡,母親才戀戀不舍地將兒子送到學校。此后的日子里,每次打電話,母親第一句話總是問她的孫子咋樣啦,學習好不好,生病沒有……
母親在家庭中的付出是巨大的,尤其在孫子身上。
這不,兒子在天津念高中,高二的時候,忽然身體不適。得知情況后的母親,第一個提出陪讀的建議,并且自告奮勇,說能給兒子做飯——母親知道,我和妻子都工作忙,走不開。就這樣,年過七旬的母親再一次拋家舍業,只身來到天津,又一次擔當了家庭的重任。
陪讀是個熬人的活兒,單調寂寞是免不了的。但每次通話,母親對此只字不提。而且平時厲行節約的母親一下子變得大方起來,總是把積蓄偷偷地貼補到孫子身上——牛奶買最好的,蘋果買最貴的——在她老人家看來,真的是“一文價錢一文貨”。雖然妻子多次勸說沒必要這樣浪費,但母親堅持這樣認為,說錢給兒子花了,值!
現在兒子高三,母親依然經常打電話來,問兒子的學習緊不緊,考試怎么樣。每次都要千叮嚀萬囑咐,一定要吃好,休息好,末了一句總是“錢不夠跟奶奶說啊!
。ㄈ
“哼,甚也不是,我看是關心你過于多了!”如果聽到母親說這樣的話,那一定是她老人家與我生氣了。
是的,母親過度的關心,經常招致我的反對。因為她從不為自己著想,好像一切心思都在別人——我們一家三口——身上。哪天下班晚了,飯在鍋里,她一定會等你回來才吃;一天不通電話,她就會坐臥不寧,一次次地到大門口守望;她吃不動蘋果,但經常要買上,洗好了,等你一進家門便端了上來;外出聚會,她要反復叮囑,少喝點酒啊;今天看你衣服穿少了,明天又問你穿那么多不熱?為此,我經常嫌母親啰嗦。
前一陣,母親關節炎的老毛病又犯了,實在堅持不住,才去了門診,服了幾副中藥。那天飯后,我又問母親近來腿咋樣了,母親故作輕松地說:“沒事,沒事,這幾天好多了。”父親在一旁聽了嘿嘿道:“你媽的病你們一來就好了!笔聦嵣鲜悄赣H在我們走后經常由于病痛向父親發作。
母親若此,我呢?聽亦不是,不聽亦不是。那就亦聽亦不聽。于是,便有了一種奇怪的現象——我與母親距離最近,但“矛盾”最深。我不能一日不見母親,因此,每天下班,我總要到父母那里坐上一會,有時甚至一天兩回、三回。即使一句話不說,走上一圈,也覺得心安。也正是這樣的時候,母親像對待嬰兒般的關懷往往使我沖她發火——您干嘛呀這是,我又不是籠子里的麻雀……最后,母親便會憤憤地說:“哼,甚也不是,我看是關心你過于多了!”我連忙給母親補充道:“完全正確,您老人家記好了!
第二天下班前電話又來,“中午莜面,你爸推得,過來吃吧。”“好的,媽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