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中的歷史
a文
張嘉佳說:“在過去的歲月,我們都會想去擁有一個人的全世界,可是只能路過。”這次,我有幸走訪路過了那段神秘的歷史。歷史不是一頁書簽,歷史不是已經化成化石的過去,歷史不是時間長河中一段獨立截取的場景。歷史的黃沙洶涌滾滾,歲月沖刷,時間沉淀,它,依然在黃沙中熠熠生輝。
21世紀的到來,帶來了綾羅綢緞,帶來了珍饈美饌,帶來了高樓大廈,帶來了風馳電掣。透過現在看歷史,通過媽媽頗有感觸的言語碎片,我似乎穿越到了20世紀70年代,邂逅了歷史的前因后果,與歷史進行了一次親密接觸。
衣
那個時候的媽媽,還小,又正是四兄妹中最小的。當時農村里的人還不富裕,并非人人都有漂亮衣服。有幸的是外婆也算個小裁縫,會拿一些小布料縫成衣服,但不多。通常小孩中年齡越大越幸福,因為新衣服都是老大先穿,隨著發育成長,衣服穿不下后就輪到老二穿,如此類推,屬于家中“最底層”的媽媽,或許每次就只能盼著大哥大姐快長身體,便能夠早早穿到“舊衣服”。
食
農村里自然農民多,家家戶戶都是自己耕種,種多少吃多少,可謂“一分耕耘,一分收獲”。上世紀70年代,非人人都有飽飯吃,通常是吃粥的多。那時的化州,多以蘿卜干、酸菜等配粥。那時外公外婆也算是紅薯大戶了,土地里大片大片的紅薯,不過放眼過去看不到(因為紅薯在土里)。肉絕對是罕見的,一家子省吃儉用最多在過年過節才能吃上一頓油膩膩的肉。
住
70年代你還幻想能在農村見到海市蜃樓、高聳入云的建筑?那還是去做白日夢吧。村落里散布著一座座的泥磚屋和瓦房,殘缺破敗,若與現在相比,不堪入目。但放在當時,用來住還是勉強可以的。不過問題諸多,冬天漏風,夏天雨水繁盛,直接洞穿屋頂,都可以聽到雨聲滴答滴答的音樂會。校舍也諸如此類,真該在校門(幾塊木板)上題寫陋室銘了。殘缺的黃泥屋,簡陋到極致的教學設備,稀缺到極致的娛樂設施,真替當時的學生如何學習捏了把汗。
行
飛機,輪船,火車,汽車……不過黃粱一夢。若能有一輛破舊的自行車都算得上是富翁了。小道上都是步行者,完全不用擔心出現什么車禍之類的。媽媽最忘不了的就是上學路上的長途跋涉,雖不至于像山區中要翻幾座山,淌幾條河,走幾小時,不過也需從家中一直走到村頭,跑跑跳跳也得花個好幾十分鐘。有幸的是外公外婆要到農地里耕種,要挑富余的紅薯到集市里去售賣,都能騎著那輛古董車(一輛破舊、銹跡斑斑的自行車)去,即使一路晃晃蕩蕩,也比步行強。
聽媽媽講故事,我路過上世紀70年代,看到舊衣作新衣,蔬菜比肉多,陋室到處立,步行走天下。看到滿目滄桑,那歷史痕跡歷歷在目……
b文
世界在改變
“世界在改變,左手邊的冒險,右手邊在蛻變,我們在改變,別阻礙了視線,勇敢的向前……”通過魏晨唱出的動人旋律,我們也感知到,滾滾的歷史長河并沒有從此停歇,而是一如既往地洶涌澎湃,繼續譜寫著一頁又一頁新的歷史篇章。那閃耀的歷史軌跡清晰地顯現在我們眼前,讓我們能夠探尋這傳奇歷史的來龍去脈,遍訪歷史前沿的足音。
現代科技的迅猛發展,生活中衣食住行也徹底的翻天覆地般換了一副嶄新的面貌。社會物質生活的漸漸富足,讓人類的思想也漸漸地豐富多彩起來,更加有內涵和韻味,為那看似“乏味”的歷史卷軸添上了更加光輝的一筆。訪問媽媽時,那頗有感觸的神態,那嘴角微翹的意蘊,那眼神靈動中深藏的故事,如此質樸,如此真實,如此攝人心魂,如此意味無窮,讓我深深感受到歷史的魅力。透過歷史看世界,曾經貧窮過的中國正一步步上演完美的逆襲,我們在東方乃至世界的巔峰,亦永不忘那段璀璨動人的歷史!
遁入歷史的時光隧道,穿越前世不為人知的秘密,傾聽史詩般的傳頌,欣賞曼妙傳奇的歷史印記,感受歷史沉淀的蘊意,為我中華民族上下五千年積淀的底蘊而驕傲自豪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