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都別忘了最初的自己好不好
還記得當初那個哭著鬧著要媽媽買洋娃娃或者小汽車的自己嗎?還記得那個摔跤之后坐在地上哇哇大哭等待溫暖懷抱的自己嗎?還記得因為人生第一個小小的勝利而欣喜不已自己嗎?還記得那個信誓旦旦要考世界上最好的學校的自己嗎?
剛出生時,我們什么也不用考慮,只知道吃,睡這樣基本的不能在基本的事情;三歲時,我們沒有煩惱,都覺得爸爸媽媽是這個世界的英雄,因為他們能給我們所有想要的;五歲時,我們知道了這世界上原來還有一種叫做是“幼兒園”的地方,還有一種特殊的稱謂叫做“老師”。叫做“同學”:七歲時,我們告別木馬,告別蹺蹺板,來到某所實驗小學的門前,漸漸發現,這里的生活更加有規律,也更加嚴格;十歲時,我們的生活的強度儼然大于了爸爸媽媽,我們要白天上課,晚上練琴,畫畫,最后連休息都成了一種可望不可即的奢望;十五歲,“迷茫,叛逆”成了青春的代名詞,我們開始厭惡學校,討厭專治,我們再也不知道什么是“天真”,什么是“自由”;十八歲,我們再也不屑學校的管制和父母的嘮叨,我們寧愿把自己窩在一個小小的角落,面對黑暗和狹窄思考人生的意義,最后發現自己竟把自己陷入一個無盡的漩渦,無邊無際…在父母的眼中,少了期望,多了失望,他們不知道能怎樣喚醒我們近乎麻木的心靈,他們也漸漸感受到了從前別人口中的“沒辦法”這三個近乎無奈的字眼,他們只能靜靜的看著,靜靜的期待著你的“回頭”。不知道多少次深夜不眠,總有這樣兩個人對著那滿墻的獎狀回憶曾經我們帶給他們的榮耀。可是不知何時,我們看到這面墻卻不再是榮耀,而是諷刺,諷刺我們忘了最初的自己,在成長的路上把自己都丟了,多么可笑。
也許,我們在黑夜和朋友狂歡時,有兩個人在大街上苦苦尋找;我們在因作息不規律而躺在床上打點滴時,有兩個人在轉身時偷偷抹眼淚;我們被學校處分,甚至被勸退時,那兩個人眼中的近乎絕望。
那本被遺忘在書柜角落的心靈錦集,里面還印記這我們翻閱的痕跡,上面的勾勾畫畫還記錄著當時我們迷茫時的掙扎。某個不經意,它又闖進我們的視線,不由自主的我們難得的靜下心來靜靜品味。看到那句“親愛的,一定要做最真實的自己,別問是劫是緣”時眼角不自覺的濕潤。對啊,我們到底得到了多少,又失去了多少?現在燈紅酒綠的生活真的就是我們要的嗎?很想說是,但是這個“是”字就是卡在嘴邊說不出來,我怎么了?
現在終于明白,原來我們的看似成熟,其實更是幼稚的表現。那些整天泡吧的日子是我們失敗的烙印,F在,既然明白了道理,還有什么資格說繼續頹廢下去,還有什么資格繼續用爸媽的錢來揮霍青春?
從現在開始,親愛的,讓我們約好,從此以后,不管遭遇什么挫折和錯誤,都不要忘了最初的自己好不好?